赴基层调研搞层层多人陪同;违规开展达标、签订责任状等活动……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再次释放出为基层减负工作要紧盯突出问题一抓到底,把基层“痛点”作为整治“靶点”的强烈信号。
把基层“痛点”作为整治“靶点”,是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有机统一。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确保“靶点”不偏离方向;坚持目标导向,才能确保“痛点”得到有效解决。今年春晚小品《花架子》中,从临街店铺玻璃脏了要擦玻璃,到每周擦一次玻璃,再到每天擦一次玻璃,讽刺的就是基层工作中“层层加码”的现象,这正是让基层干部苦恼的“痛点”。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破解“层层加码”的有效途径,浙江省推行“基层点单、部门上菜”改革,打破传统任务下达模式,让基层单位依据需求自主选择上级支持项目;江苏省建立“任务清单”制度,明确各级部门职责边界,有效避免了职责不清、多头指挥的问题……如今,不少基层干部感慨:“现在每个部门该干什么清清楚楚,多个部门要求我们做同一件事的情况大大减少了。”
把基层“痛点”作为整治“靶点”,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用好调查研究这把“金钥匙”,才能打开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的大门,精准定位增加基层负担的“痛点”。以文山会海为例,是由于部门间职责不清导致沟通不畅,只能通过频繁开会、发文来协调工作?还是由于考核过度强调形式和痕迹,迫使基层干部完成大量文件材料?同一问题背后往往有不同成因,须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精准靶向施策。深入基层、心到基层,将“实”字贯穿为基层减负工作始终,才能把增加基层负担的“病灶”挖出来、“病根”祛除掉,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