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票房顶流,与此同时,影片里的文化元素也受到广泛关注。《哪吒之魔童闹海》片头曲由一群贵州侗族姑娘吟唱,她们用流传千年的侗族大歌,奏响了文化自信最强音。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侗族大歌与国漫电影的跨界融合,让我们又一次欣喜地看到非遗传承推广的具体实践,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当下,非遗与旅游、文创等潮流的跨界融合,赢得了年轻人的广泛喜爱,提升了人们对非遗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与文艺晚会、影视、短视频等跨界融合,也有利于推动其以更加开放、时尚的姿态,被更多受众所认可、熟知和喜爱。用文艺作品诠释地域特质,展现文化魅力,一直都是春晚的创作宗旨。在今年的总台春晚中,非遗成为晚会的核心要素。开场《迎福》的表演,融合了潍坊风筝、织金工艺、植物染等多种非遗元素,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音乐剧的形式解码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深层意义,沉浸式观赏体验令人叹为观止;非遗创意节目《潮起舞英歌》全方位展现潮汕英歌历经千年的传世魅力。如今,非遗传承的数字化、科技化趋势明显,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节目显得创意十足,为观众带来沉浸感、互动感更强的视听盛宴。此外,当前更为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让非遗与现代文艺风格相融合,生动展现了其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