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参赛球员的农民身份存在争议,“村BA”还纯粹吗?日前,据媒体在宁夏固原的调查,近年来,以“村BA”为代表的“村赛”掀起现象级热潮,但一些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何为“村BA”的出圈密码?时至今日,想必很多人的答案一致:乡土味、民俗风、参与感、群众性。总之,就是感受到了体育最该有的样子。尽管参赛者不一定很专业,场地设施也可能比较简陋,但也没什么关系,够拼就是了,快乐就够了。也正是源于对这份精气神的珍视,早在“村BA”全网刷屏之时,就有人开始讨论:“村BA”的“下半场”如何不忘本、不变味?
如今看来,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比如,在宁夏固原,有当地干部就表示:“一些球队过于看重面子、名次,邀请不符合户籍、职业等要求的球员参赛,甚至花钱、托关系迁户口。”而且,一些水平不错的农民球员“靠赛吃赛”,球队或基层政府拿出足够“补贴”才愿意出场。试问,如果连某些球员都背离了初心,这样的“村BA”还剩下多少看点?
同样值得追问的是,这种苗头是怎么形成的。有球员提到,有的地方在球员身份上“花心思”,是为了拿名次后更容易向上争取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和活动资金,毕竟“出了成绩才好开口”。争取资金本来无可厚非,但若是以政绩思维“便宜行事”,恐怕会本末倒置。要知道,为了面子牺牲里子,这方面的教训不是没有。此前,少数群众体育赛事就存在“跑偏”“变味”迹象,如有的单位重金请“外援”、甚至还冒名顶替,把好好的比赛沦为“钞能力”比拼,招致舆论批评。警钟已鸣,可千万别步其后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