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结婚6次”本不该发生

2025-02-18 06:39 来源:广州日报

  第一次踏入婚姻登记处却发现自己已经“被结婚”了,而且还结了6次,地点分布在全国6个不同省市。这是怎么回事?这6段婚姻记录从何而来?

  说起事件起因,一切源自小梅多年前身份证的遗失。2013年5月,小梅丢失了身份证,后来被一王姓女子接连6次用来骗婚。直到2023年10月,小梅与未婚夫在广西南宁办理结婚登记,才在系统中发现了离谱的婚姻登记记录。

  在日常生活中,身份证遗失后被冒用,并不鲜见。有人被冒用身份开通了5个电话号码,“真身”前去注销却遭拒绝。有人从未生育,却在名下多出一个“儿子”。令人倍感荒唐之余,更觉尴尬的是,明明是身份信息被冒用的失主,怎么就成了各种糟心事的“背锅侠”?特别是那些无故“被法人”“被股东”“被贷款”“被老赖”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侵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潜在危害更是不可小觑。小小的身份证“终身绑定”,不只是公民身份的凭证,还关系着各种公民权益的实现,关系着公共秩序的维护。

  如何深度清除冒名风险呢?一要从制度上堵漏洞。要优化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等规则,严惩个人信息侵权行为。譬如,强化部门间人口信息资源依法互联共享,使公安、税务、金融等部门之间能够及时共享和比对登记信息,迅速联动处理异常情况。二要从技术上补短板。譬如,充分运用人证合一核验技术,给身份证装好“安全锁”。在人脸识别的基础上用好指纹识别、大数据比对等技术手段,及时有效地防止他人冒用证件办理事务。三要形成多方共治合力。行政机关要对提交虚假材料、冒用信息进行注册登记的行为,严查到底、公示曝光,绝不可让核查责任“空转”。司法机关要强化源头治理,向个人信息非法使用者严肃追责。个人则要妥善保管身份证,不随意出借,谨防不当使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被结婚6次”本不该发生

2025年02月18日 06:39   来源:广州日报   杨博

  第一次踏入婚姻登记处却发现自己已经“被结婚”了,而且还结了6次,地点分布在全国6个不同省市。这是怎么回事?这6段婚姻记录从何而来?

  说起事件起因,一切源自小梅多年前身份证的遗失。2013年5月,小梅丢失了身份证,后来被一王姓女子接连6次用来骗婚。直到2023年10月,小梅与未婚夫在广西南宁办理结婚登记,才在系统中发现了离谱的婚姻登记记录。

  在日常生活中,身份证遗失后被冒用,并不鲜见。有人被冒用身份开通了5个电话号码,“真身”前去注销却遭拒绝。有人从未生育,却在名下多出一个“儿子”。令人倍感荒唐之余,更觉尴尬的是,明明是身份信息被冒用的失主,怎么就成了各种糟心事的“背锅侠”?特别是那些无故“被法人”“被股东”“被贷款”“被老赖”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侵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潜在危害更是不可小觑。小小的身份证“终身绑定”,不只是公民身份的凭证,还关系着各种公民权益的实现,关系着公共秩序的维护。

  如何深度清除冒名风险呢?一要从制度上堵漏洞。要优化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等规则,严惩个人信息侵权行为。譬如,强化部门间人口信息资源依法互联共享,使公安、税务、金融等部门之间能够及时共享和比对登记信息,迅速联动处理异常情况。二要从技术上补短板。譬如,充分运用人证合一核验技术,给身份证装好“安全锁”。在人脸识别的基础上用好指纹识别、大数据比对等技术手段,及时有效地防止他人冒用证件办理事务。三要形成多方共治合力。行政机关要对提交虚假材料、冒用信息进行注册登记的行为,严查到底、公示曝光,绝不可让核查责任“空转”。司法机关要强化源头治理,向个人信息非法使用者严肃追责。个人则要妥善保管身份证,不随意出借,谨防不当使用。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