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如律令”该如何翻译?随着动画电影《哪吒2》全球爆红,相关话题备受网友热议。
翻译是语言的桥梁,其基本标准是“信达雅”,即忠于原文、通顺流畅、文辞优雅。“急急如律令”源自中国道教文化,意为“立即执行命令,如同法律般不可违抗”。由于外国受众缺少相关文化背景,若是直译,可能会让人不明所以;若是意译,又似乎少了些原汁原味。
从《流浪地球2》向世界展示中国想象力,到《黑神话:悟空》尽显东方美学魅力;从潮汕英歌以“飒”圈粉,到“非遗春节”燃爆海外;从“文化新三样”乘风破浪,到“中国游”持续升温……这些年,无论是能见度还是感召力,中华文化的出圈出彩有目共睹。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也是乘势而上的重要契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走向世界也需“功夫深”。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如何从差异中找准共通点?许多成功先例都能带来启示。比如,潮汕英歌节奏强烈、视觉冲击力强,英雄主义色彩拉满,其审美价值超越了语言本身;舞剧《咏春》以中国功夫为媒,创新性地融合传统武术与当代舞蹈,其观赏性和感染力足以打破文化壁垒;中国网络文学自带“网感”、故事精彩,题材类型多元,被不同地域的海外读者“催更”,充分印证讲故事是最佳的传播方式。刚刚突破100亿票房的《哪吒2》也是如此:尽管一些欧美观众不太熟悉这一神话形象,他们从“不认命”的哪吒身上找到了情感共鸣。
合异之道,要点有二:“以我为主”和“换位思考”。前者强调的是巩固文化主体性,摆脱“他者叙事”的困境,毕竟,没有谁比我们更熟悉、更深爱自己的文化,刻意迎合西方审美并不可取。去年春节期间,在一些英语表述中,“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发音更接近汉语的“Loong”,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西方文化视野中,“Dragon”代表着邪恶与凶猛,与中国龙的精神属性相去甚远。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源自中文的词汇被牛津词典收录,也折射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