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马”离世,悼念动物也是慰藉人心

2025-02-13 07:05 来源:光明网

  据媒体报道,2月11日晚,和主人英勇救人的“白龙马”病情出现反复,晚上九点二十左右,“白龙马”因病情过重离世。

  “白龙马”此前在网络上颇为有名。2月4日,汉江湖北仙桃段汉江大桥下,一名男子不慎落水,危急时刻,三人一马在冰冷的江水中合力救起落水者。而这匹救人的马也被舆论关注到,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应当表彰这匹马。

  仙桃当地也非常“听劝”,在给救人者授予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的同时,并为“白龙”佩戴大红花,全市表彰。可惜在救人后“白龙马”开始发烧,最后因为突发肠绞窄离世。

  这匹马的命运可谓牵动人心,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都掀起了一波悼念。无数网民在感激这匹救人的马,仙桃游泳协会表示,第十届横渡汉江节将取名为“白龙马杯”;仙桃市文明办也称“初步打算在江边为这匹英雄白马建一个雕像”,各界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白龙马”。

  人们高规格地感激一匹救人的马,在网络上引发了一波讨论:动物又没有感知,人们如此大张旗鼓到底有没有意义?

  平心而论,站在动物的角度来说,这或许没有“意义”。动物无法理解这些行为的意义,大概也不知道何谓“见义勇为”,更不可能上网看到人们的点赞。但由此说人们的悼念是无意义的恐怕也不准确——与其说这是悼念动物,倒毋宁说是慰藉人心,着眼点恰恰在于人。

  悼念“白龙马”,是在鼓励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也是人类在表达一种生命意识:感激每一个为人类做出过贡献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固然有恻隐之心,但相比于“物伤其类”,这种跨越物种的恩情,更让人们感受到纯粹、本质、存在于自然界的善意与勇敢。

  其实类似的纪念并不罕见。古代就有“禽畜之贤,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的说法;到了现代,类似的纪念更是随处可见,比如曾在汶川地震中救出15人的搜救犬沈虎,在它离世后人们也为它立了雕像。

  而不只是救人的动物,只要是“有益于人类”,很多都会被人们纪念。比如前不久,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河马“非非”因哮喘继发肺部感染离世,饲养员为它手写讣告,对此,红山动物园回应称,为离世动物写讣告为园方规定。这些动物,或许没有救人的事迹,但同样为知识普及做出了贡献,当然也值得人们铭记。

  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向动物致敬、致哀,也是一种文明程度的标志。人命至贵,人类是万物之长,毫无疑问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但人类却并没有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人类的生存,同样要感谢万千生灵的贡献。

  人类能够反思自身的存在,认同其他生命的价值,这恰恰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深度。这也是为什么类似情景总能打动人心的原因所在,人类在平等地、真诚地看待周遭的一切生命,在认真地体认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各种对“白龙马”的悼念,都不是多此一举。这样的行为终究是人类的仪式,或许可以说是一种“自动感动”,但却能让人类社会更加温暖,让社会理性更加深沉。站在公共价值的层面看,这何尝不是意义重大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白龙马”离世,悼念动物也是慰藉人心

2025年02月13日 07:05   来源:光明网   夏研

  据媒体报道,2月11日晚,和主人英勇救人的“白龙马”病情出现反复,晚上九点二十左右,“白龙马”因病情过重离世。

  “白龙马”此前在网络上颇为有名。2月4日,汉江湖北仙桃段汉江大桥下,一名男子不慎落水,危急时刻,三人一马在冰冷的江水中合力救起落水者。而这匹救人的马也被舆论关注到,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应当表彰这匹马。

  仙桃当地也非常“听劝”,在给救人者授予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的同时,并为“白龙”佩戴大红花,全市表彰。可惜在救人后“白龙马”开始发烧,最后因为突发肠绞窄离世。

  这匹马的命运可谓牵动人心,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都掀起了一波悼念。无数网民在感激这匹救人的马,仙桃游泳协会表示,第十届横渡汉江节将取名为“白龙马杯”;仙桃市文明办也称“初步打算在江边为这匹英雄白马建一个雕像”,各界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白龙马”。

  人们高规格地感激一匹救人的马,在网络上引发了一波讨论:动物又没有感知,人们如此大张旗鼓到底有没有意义?

  平心而论,站在动物的角度来说,这或许没有“意义”。动物无法理解这些行为的意义,大概也不知道何谓“见义勇为”,更不可能上网看到人们的点赞。但由此说人们的悼念是无意义的恐怕也不准确——与其说这是悼念动物,倒毋宁说是慰藉人心,着眼点恰恰在于人。

  悼念“白龙马”,是在鼓励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也是人类在表达一种生命意识:感激每一个为人类做出过贡献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固然有恻隐之心,但相比于“物伤其类”,这种跨越物种的恩情,更让人们感受到纯粹、本质、存在于自然界的善意与勇敢。

  其实类似的纪念并不罕见。古代就有“禽畜之贤,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的说法;到了现代,类似的纪念更是随处可见,比如曾在汶川地震中救出15人的搜救犬沈虎,在它离世后人们也为它立了雕像。

  而不只是救人的动物,只要是“有益于人类”,很多都会被人们纪念。比如前不久,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河马“非非”因哮喘继发肺部感染离世,饲养员为它手写讣告,对此,红山动物园回应称,为离世动物写讣告为园方规定。这些动物,或许没有救人的事迹,但同样为知识普及做出了贡献,当然也值得人们铭记。

  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向动物致敬、致哀,也是一种文明程度的标志。人命至贵,人类是万物之长,毫无疑问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但人类却并没有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人类的生存,同样要感谢万千生灵的贡献。

  人类能够反思自身的存在,认同其他生命的价值,这恰恰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深度。这也是为什么类似情景总能打动人心的原因所在,人类在平等地、真诚地看待周遭的一切生命,在认真地体认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各种对“白龙马”的悼念,都不是多此一举。这样的行为终究是人类的仪式,或许可以说是一种“自动感动”,但却能让人类社会更加温暖,让社会理性更加深沉。站在公共价值的层面看,这何尝不是意义重大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