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而言,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由此成为春节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主题词。那么,非遗视角下的春节有着怎样的内涵,它又有着哪些特殊意义呢?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类文化遗产涵盖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与仪式及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方面。从分类上看,“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属于公约中“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范畴。
春节前后,人们会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围绕迎新年、祈福、庆祝家庭团聚以及促进社区和谐展开,这一庆祝过程被称为“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忙碌起来,打扫房屋、贴春联和年画、储备物资、准备美食。社区组织的庙会、社火、灯会等庆祝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年”不仅让中国人获得身份认同感,还保证了文化传承的延续性。这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规范,以及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契合了公约中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