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街店铺玻璃脏了要擦玻璃,到每周必须擦一次玻璃,再到每天都要擦一次玻璃,今年春晚小品《花架子》辛辣讽刺了基层工作时常面临的“层层加码”现象,引发广大观众强烈共鸣。
虽是幽默十足的小品段子,在现实中却不乏原型。近年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效进一步彰显,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些老问题反复出现,改头换面。有的“文山会海”禁而不绝,上级“一言不合”制发文件,基层单位“原封不动”转发文件。有的“一刀切”惯性不减,春节期间就有一古城店铺未按当地要求打开灯,多名工作人员撬锁进店将灯打开,硬是把“倡议”搞成“强制”。有的一味“以大压小”,让基层干部动辄“背锅”“背处分”,“戴罪立功”“负荆前行”现象突出。
一些新问题逐渐冒头,不容低估。有的追求“新形象工程”,费尽心思打造各种城市名片、光鲜项目,最终沦为“半拉子工程”。有的热衷“处处留痕”,为给上级拍照打卡,不惜耗费巨资“假装”种番薯。有的名义上“减负”实则“增负”,在调研考察、监督检查、起草文件等工作中,动不动要求基层交材料、拿初稿,甚至还反复提出修改要求。新老问题交织叠加,导致一些基层工作人员苦不堪言。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干事创业的大敌。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企业率先提出内部沟通严禁使用PPT、内外部会议以30分钟为宜、汇报资料不超过3页等“整顿职场”要求,赢得一致叫好。由此也不难看出,大家对形式主义及其背后的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深恶痛绝。2月5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再次召开,强调要紧盯突出问题一抓到底,持续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加大核查通报力度,推进系统整改、源头治理,坚决杜绝整改中的形式主义等,释放出严抓不放、常抓不懈,推动为基层减负不断向治本深化的鲜明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