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短视频成为大众休闲消遣的热门选择。然而,一些匪夷所思的视频内容也混杂其中,比如“作业丢在了巴黎”“西湖1500元捞手机”“给住院婆婆吃泡面”……这些“热梗”一度让人疯狂讨论,事后“反转”又让人大跌眼镜。网友成了被“愚乐”对象,真情实感也在摆拍视频里“错付”。
摆拍视频为何频频获得大众关注?稍加分析归纳就会发现,此类视频背后自有一套引流逻辑。它们常常利用夸张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吸引流量,同时引导用户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视频中的角色或事件相联系。用户在观看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认同视频中的委屈和偏见,仿佛这些内容就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反映。“共情”之余,用户便点赞、评论、转发“一键三连”。加之推送算法的不断优化,这些低质量短视频如同病毒般在用户之间传播,不断强化用户的情绪反应。
网络时代,注意力是稀缺资源,短视频创作者想要吸引关注无可厚非,但娱乐也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如果一味利用用户心理,抛开公序良俗追求一夜爆红和拿捏受众情绪,其危害便不可小觑。一方面,摆拍视频往往渲染焦虑,夸大矛盾,在其长期熏陶下,受众很容易对现实中家庭、工作、人际交往等问题产生负面认知,陷入情绪的漩涡。另一方面,如果任由低质量视频获得大流量,短视频生态将在“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下遭到破坏,最终波及创作者本身。
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应该是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虚拟空间,短视频创作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追求博用户一笑的娱乐性上,更应努力成为知识普及、文化交流和真善美传播的建设性力量。前段时间,李子柒时隔1000多天后回归,首支视频上线20分钟内便登上各大短视频平台热榜榜首,网友评价其视频内容是“慢工出细活”,是“精神栖息地”。可见,对视频创作者来说,市场对高质量内容的呼唤从未改变。雷人的情节、夸张的表演或许能一时吸引眼球,但绝不会被市场和用户真正认可,创作者只有沉下心来产出有内涵的作品,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