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先生说:“只有进入田野,才能真正感受到遗产的复杂与丰富。”我对于非遗“查干淖尔冬捕”的认知,就是对这种“复杂与丰富”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对非遗的丰富性、多样性、特色性和变化性有了深切的感受,也深深地理解了冯骥才所说“非遗学是被田野逼出来的”,因为“一切问题都是田野提出来的,图书馆里头没有答案”。
非遗学是被田野构建的学科,想要将每一项非遗的文化构成厘清,就要关注非遗的传承方式、传承内容和传承人。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仅是智慧、记忆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人的生命情感、生活经验与生活方式。
因此,保护非遗,首先就要保护传承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第一步,先要弄清他们的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这只能在传承人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去获得,别无他法。
查干湖的冬捕习俗,以渔猎的方式促进了查干湖冬捕传统的活态存续。记得当年,我第一次走进东北渔猎文化发生地——查干湖冬捕现场。在冬捕窝棚里,我与各支渔猎队的“把头”(冬捕作业的领头人,负责指挥和协调整个捕鱼过程,被渔工们视为“灵魂人物”——编者注)和渔工们,一起住在网房子(供打鱼人住的房子,多在东北江边——编者注)里,进行冬捕作业。
我到了网房子之后,他们非常热情地说:“快吃饭吧,吃完后,咱们好上冰。”待到我吃完饭往外走,却发现渔民们一直用一种奇怪的眼神打量我。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到了冰上之后,一位好心的渔民告诉我:“曹老师,你呀,是吃错了饭了。”经过询问才明白,原来我误把别人的“份饭”吃了。在冬捕渔民的网房子里吃饭时,鱼可以随便吃,而别人的米饭是不能吃的。我却以为大锅里炖的鱼不能随便吃,就把人家各自所带的“份饭”给吃了,破坏了人家的习俗,难怪渔民们看我的眼光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