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是中国人幸福观的基本经纬

2025-01-24 07:00 来源:北京日报

  春节是亿万国人的情感聚合,阖家团圆则是浓墨重彩的主题主线。文化的“榫卯结构”,把整个社会紧紧咬合在一起。那些缓缓流淌着的同根同源的亲情、慎终追远的家风和孝悌忠信的追求,构成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仪式、情感根脉。也正是凭借这份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中国人面对前进道路中的艰难险阻,总能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精神伟力。

  车站里,旅客步履匆匆又满面笑容;公路上,车流“长龙”日夜不息;集市中,叫卖吆喝奏响节庆序曲……春节进入倒计时,似乎一切都在聚焦于同一个主题——回家团圆。

  对于中国人而言,无论身在何处,慈母针线、乡土故园,都是心中永远的牵绊。一个“家”字,承载着太多,其间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事逻辑,也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支点。具体到春节,红红火火,除旧布新,林林总总的习俗仪式也始终围绕着“家”这个基本单元。辛苦忙碌一年,带着对长辈的感恩、对晚辈的关爱,共享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祈愿新一年国好家好,这就是中国人朴素而坚定的幸福观。春节是亿万国人的情感聚合,阖家团圆则是浓墨重彩的主题主线。

  一年一度,“全球最大规模人口迁徙”总是如此浩大壮观、令人震撼。这一社会景观背后,是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是无数国人的逐梦脚步,是无比强大的文化根脉。正如有人所感慨的,你走得越远,那份缱绻乡情越是浓厚;你走得越快,那份天伦之乐越让人怀念。这些年,“乡土中国”走向“城市中国”,过年的仪式感从传统“大家宴”变为温情“小团圆”;智能通讯设备极大普及,登门拜年不再是必选项,“视频拜年”“网络红包”花样迭出……有关过年的一切或许都在改变,但节日中凝结的情感、寄托的慰藉,依旧动人而真切。

  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舆论场上,总有人讨论年味儿到底淡没淡,而人们的“论据”更多源于日子越过越好,稀释了添件新衣、吃顿大餐的喜悦感。而这,恰恰折射出一种时代变化。过去,年节的仪式感大多由物质体现,如今,反而返璞归真,更加追求以文化味儿彰显年味儿。当老一辈不再刚进腊月就开始忙年,闲下来的时间走进庙会灯会、戏曲专场,未尝不是一种讲究与腔调;当年轻人选择带上家人来一场“非遗游”,不仅团圆度假两不误,还能体验到各地各具特色的“非遗大餐”;当行人不经意间瞥见街边春联,又读懂其中家与国对仗的意蕴,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就这样拨动心弦……某种程度上,对文化符号的重视、对年俗资源的挖掘、对春节仪式的打捞,恰恰证明今天的年味儿愈发浓郁。

  年俗活动背后的文化意涵、家国情怀,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削减,反而愈发具有时代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赋予每个人自由生长的空间,而拥挤的都市、原子化的个体也难免导致人与人之间趋于疏离。但文化的“榫卯结构”,依旧能把整个社会紧紧咬合在一起。那些缓缓流淌着的同根同源的亲情、慎终追远的家风和孝悌忠信的追求,构成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仪式、情感根脉。也正是凭借这份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中国人面对前进道路中的艰难险阻,总能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精神伟力。

  中国节,也是“世界节”。如今,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春节民俗活动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今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灯火里的中国,无疑将再次照亮全世界。不仅唐人街上的舞龙舞狮、新春庙会热闹非凡,透过社交媒体的“赛博联谊”,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了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与节庆有关的传统文化也一再引发情感共鸣。毕竟,追求团圆、表达感恩、崇尚和谐,这些全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并不会因为地域之别、民族之异而不同。以文化人,更能凝聚人心。年俗中展现的中国智慧与团结,又何尝不是送给世界的一份新春礼物。

  “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奋斗日夜就在眼前;“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的美好图景徐徐展开。天涯海角共贺新春,永远激发着更强劲的奋斗精神,鼓舞所有人一起把梦想变成现实。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幸福观的基本经纬

2025年01月24日 07:00   来源:北京日报   高源

  春节是亿万国人的情感聚合,阖家团圆则是浓墨重彩的主题主线。文化的“榫卯结构”,把整个社会紧紧咬合在一起。那些缓缓流淌着的同根同源的亲情、慎终追远的家风和孝悌忠信的追求,构成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仪式、情感根脉。也正是凭借这份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中国人面对前进道路中的艰难险阻,总能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精神伟力。

  车站里,旅客步履匆匆又满面笑容;公路上,车流“长龙”日夜不息;集市中,叫卖吆喝奏响节庆序曲……春节进入倒计时,似乎一切都在聚焦于同一个主题——回家团圆。

  对于中国人而言,无论身在何处,慈母针线、乡土故园,都是心中永远的牵绊。一个“家”字,承载着太多,其间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事逻辑,也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支点。具体到春节,红红火火,除旧布新,林林总总的习俗仪式也始终围绕着“家”这个基本单元。辛苦忙碌一年,带着对长辈的感恩、对晚辈的关爱,共享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祈愿新一年国好家好,这就是中国人朴素而坚定的幸福观。春节是亿万国人的情感聚合,阖家团圆则是浓墨重彩的主题主线。

  一年一度,“全球最大规模人口迁徙”总是如此浩大壮观、令人震撼。这一社会景观背后,是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是无数国人的逐梦脚步,是无比强大的文化根脉。正如有人所感慨的,你走得越远,那份缱绻乡情越是浓厚;你走得越快,那份天伦之乐越让人怀念。这些年,“乡土中国”走向“城市中国”,过年的仪式感从传统“大家宴”变为温情“小团圆”;智能通讯设备极大普及,登门拜年不再是必选项,“视频拜年”“网络红包”花样迭出……有关过年的一切或许都在改变,但节日中凝结的情感、寄托的慰藉,依旧动人而真切。

  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舆论场上,总有人讨论年味儿到底淡没淡,而人们的“论据”更多源于日子越过越好,稀释了添件新衣、吃顿大餐的喜悦感。而这,恰恰折射出一种时代变化。过去,年节的仪式感大多由物质体现,如今,反而返璞归真,更加追求以文化味儿彰显年味儿。当老一辈不再刚进腊月就开始忙年,闲下来的时间走进庙会灯会、戏曲专场,未尝不是一种讲究与腔调;当年轻人选择带上家人来一场“非遗游”,不仅团圆度假两不误,还能体验到各地各具特色的“非遗大餐”;当行人不经意间瞥见街边春联,又读懂其中家与国对仗的意蕴,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就这样拨动心弦……某种程度上,对文化符号的重视、对年俗资源的挖掘、对春节仪式的打捞,恰恰证明今天的年味儿愈发浓郁。

  年俗活动背后的文化意涵、家国情怀,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削减,反而愈发具有时代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赋予每个人自由生长的空间,而拥挤的都市、原子化的个体也难免导致人与人之间趋于疏离。但文化的“榫卯结构”,依旧能把整个社会紧紧咬合在一起。那些缓缓流淌着的同根同源的亲情、慎终追远的家风和孝悌忠信的追求,构成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仪式、情感根脉。也正是凭借这份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中国人面对前进道路中的艰难险阻,总能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精神伟力。

  中国节,也是“世界节”。如今,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春节民俗活动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今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灯火里的中国,无疑将再次照亮全世界。不仅唐人街上的舞龙舞狮、新春庙会热闹非凡,透过社交媒体的“赛博联谊”,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了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与节庆有关的传统文化也一再引发情感共鸣。毕竟,追求团圆、表达感恩、崇尚和谐,这些全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并不会因为地域之别、民族之异而不同。以文化人,更能凝聚人心。年俗中展现的中国智慧与团结,又何尝不是送给世界的一份新春礼物。

  “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奋斗日夜就在眼前;“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的美好图景徐徐展开。天涯海角共贺新春,永远激发着更强劲的奋斗精神,鼓舞所有人一起把梦想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