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需要在不同的科室间跑来跑去”——据1月18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为了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自2019年起,我国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要求各地探索建立老年医学科。近年来,老年医学科数量“爆发式”增长,但还面临基础建设落后、人才储备不足、观念转变滞后等问题。
当前,不少老年人处于“多病共存”的状态,《“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中国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这意味着,在传统的专科诊疗模式下,老年人需要辗转多个科室就诊,不仅要多掏挂号费、检查费,还可能出现用药冲突。由此,针对老年人的“共病”特点,开展综合评估和“一站式”诊疗,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老年医学科应运而生。在各地推动下,截至2023年底,国内共有6877个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科。去年,国家卫健委下达最新的量化任务指标:“2027年末,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力争达到80%”。
从数量上看,老年医学科的增加速度值得肯定,但从现实痛点看,还面临一些瓶颈。例如,一些医院老年医学科简单挂靠在心血管科、神经科等科室之下,诊疗观念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再如,长期以来,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储备不足。去年,“老年医学与健康”刚刚升格为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有待摸索。还有,公众对老年医学科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仍然不高,不少人还会将其混淆为“康复科”“临终关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