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到基层采访,听到三句话,颇受启发。由此,对“定力”的理解也更深刻。
第一句话,“机器转动就有信心”。
说这话的人,是河南一家塑料包装彩印企业负责人。企业建在乡镇上,规模不大,但给几十名工人发工资,为当地带来税收,负责人挺知足。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把成本精算到了每一度电。为啥要精打细算?负责人说,每件产品利润有限,同行降价一厘钱,企业就会有压力。咋办?再难都不能裁员,因为技术人员和工人是生产线上的保障,来订单、动机器要靠他们;再难都要在增效上想办法,从负责人到业务员,都去跑市场、找客户。
负责人嘴上说难,脸上却没透出沮丧。他坦言,如今企业平稳发展,心里踏实。这背后分明有一股子气:乐观自信的底气,敢拼敢干的心气。
从机器转动看定力,就是面对困难时不慌神、不乱阵脚。既有理性辨析问题的能力,又有解决问题的行动,临危不乱、稳扎稳打,就能谋生存、求发展。
第二句话,“在关键时刻做正确的事情”。
湖南株洲,一家国企负责人分享了自主研发的故事。他们要攻克的,是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关键技术。发展到“领跑”阶段,向国外学习,收效有限;要想开辟新的技术路径,只能自己摸索。这个过程中,研发投入高、周期长,甚至出现故障率较高的情况。质疑声有之,冷眼旁观者有之,技术负责人直言“压力大到睡不着觉”。
面对噪声杂音,要有理性判断。研发思路如果可行,攻坚方向一旦确定,不能轻易动摇。构建自主的技术体系,最难的是啥?负责人答得果断,“一个公司的战略定力”。产品研发难免会遇到“一箩筐问题”,想赶超、想进阶,不能惧怕难题,更不能动不动就自我否定。为科研人员营造宽松环境、拓展创新空间,方能激励更多人扑下身子把想干的事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