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回不完的微信、填不完的表格,让基层干部叫苦不迭;一个接一个的检查、烦琐冗杂的形式主义任务,使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原本可服务于群众的时间被大量挤占。此种局面固然与基层工作的自身特性有关,但职责边界不清晰、权责不一致、责能不匹配,也是导致基层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因此,科学、有效地为基层“减负”,是优化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
为有效纾解上述基层治理困境,2024年8月,中办、国办出台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强调要“规范明晰基层权责”,提出“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基层治理清单制,是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和群众关心的事务,厘清并细化为清单,编制操作流程,明确办理要求,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治理方式。当前,基层治理清单制正在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广泛开展。例如,上海金山区漕泾镇实施“网格化党建”加“四张清单”的工作机制,以村居为单位将全镇划分为总网格和子网格,把工作覆盖到网格当中,同时编制责任清单、程序清单、制度清单、考核清单,明确干什么、怎么干,推动规范干、干得好;又如,浙江宁波市宁海县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基本实现村级权力全覆盖,整顿减轻村组织行政事务负担,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和为民服务能力;再如,湖南郴州市全面梳理省、市级部门安排到基层的工作事项,编制“取消、优化、保留”三张清单,从源头上为基层治理清单的制定把关。
从目前各地的治理实践来看,清单制正在成为优化基层治理、解放基层干部的破局点,值得深化落实、全面推行。一方面,基层治理清单制能够有效赋能基层减负,提高基层治理水平。通过编制权力、责任、程序、考核、负面等多种类型清单,厘清基层自身履职事项和协助上级单位工作事项的职责和边界,既杜绝内部办事推诿扯皮,又防止上级随意摊派加码。清单制明确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的运作流程,提升了基层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度,让大大小小的基层事务都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基层治理清单制能够显著提升基层工作能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清单制治理模式简化了基层工作流程,许多不必要的、重复的或混乱的工作环节得以删减、优化、整合,基层工作效率大大提升。相应地,基层干部可以有更多精力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聚焦解决群众关切问题,为群众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服务,也可以有更多时间用于学习培训,自我成长。清单制还为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清晰指引和明确导向,使得基层公共服务质效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