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1月19日新华社)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纲要》首次提出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强调搭建高校、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经费筹措合作机制;明确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诸多大动作、实举措新意迭出、干货满满,令人眼前一亮。
认识问题站得高,分析问题看得深,开展工作才能把得准。贯彻落实好《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更是教育系统的重要工作,必须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
潜心立德树人。如何“树人”,自古以来都备受重视。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再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内容虽侧重点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围绕“培养人”这一中心任务而阐发。本次《纲要》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更好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任重道远、不容懈怠。
用好“关键一招”。发展至今,困扰教育的关键问题已不再是孩子“能否上学”,而在于“能否上好学”、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职业教育怎样摆脱“低人一等”的尴尬?如何让非名校也能办出特色?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今天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依照《纲要》规划蓝图铺开,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有效解决区域、城乡、校际等方面的不平衡问题,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门功课注定要靠长期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