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离职权”应得到切实保障

2025-01-16 06:56 来源:光明网

  “提出离职申请,人事告诉我得经过26道审批流程,这年头离个职这么难吗?”近日,在广东深圳某公司上班的李女士因腱鞘炎等健康问题,向所在部门主管提出辞职申请,当时主管表示同意,让她自提出申请半个月内做好工作交接即可离职。然而人事告诉她,按照公司章程规定,所有离职员工都必须经过26道审批程序。媒体记者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例。

  关于离职,《劳动法》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还明确,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按理说,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并办理工作移交手续后就可以离职,但部分劳动者却遭遇繁杂的离职审批流程。

  “20多个人审批,审批了整整两个月”“离职有23道离职流程,我天天打电话催了9天才批完”……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吐槽“离职难”。不但要在线上OA系统履行相关手续,还要在线下找多个人签字;不但要经本部门主管同意,还要经其他不认识的人审批。这种离职审批流程堪称是“跨栏长跑”。有的劳动者到了约定的离职时间并完成工作交接,所在企业仍不放人。这不仅侵害了劳动者“离职权”,也会影响劳动者再就业。

  部分企业为何在职工离职环节设置“跨栏长跑”?设26道审批流程的企业人事部门解释道,这是公司成立以来就有的规矩。这种“规矩”并不合理合法,以此要求劳动者遵守,说明企业过于霸道。有的企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设“卡”榨取劳动者价值,无视劳动者权益。

  企业繁杂的离职审批流程,与过去某些地方行政审批流程有相似之处。为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如今各地都已优化审批流程,改变了过去审批繁杂冗长、效率低下等问题。但在一些企业里,仍存在落后的离职审批流程,这不利于企业发展,既影响效率,也因侵害劳动者权益而影响其形象。

  企业要意识到,繁杂的离职审批流程,是过度行政化、形式化甚至官僚化的体现,不符合现代企业高效的特点,应该自觉优化离职审批流程。即便根据企业特点、岗位特点制定离职规则,也应事先依法征求工会或职工代表意见,确保规则合法性。劳动者离职遭遇过度设“卡”,应当保存证据、勇于维权。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应承担开具终止证明、办理档案和社保关系转移手续、支付工资和经济补偿等义务。如果用人单位违反相关规定,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还需赔偿员工相应损失。有法律“撑腰”,劳动者要勇于维权,不应接受企业的过度审批。

  有关方面也要为劳动者正常离职提供应有保障,主动走访企业了解员工离职审批流程是否合理,积极受理劳动者对这类问题的投诉,以依法处置保障合法劳动权益。劳动仲裁、人民法院也要捍卫劳动者“离职权”。是否有必要将劳动者“离职权”写进劳动法律,值得探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劳动者“离职权”应得到切实保障

2025年01月16日 06:56   来源:光明网   冯海宁

  “提出离职申请,人事告诉我得经过26道审批流程,这年头离个职这么难吗?”近日,在广东深圳某公司上班的李女士因腱鞘炎等健康问题,向所在部门主管提出辞职申请,当时主管表示同意,让她自提出申请半个月内做好工作交接即可离职。然而人事告诉她,按照公司章程规定,所有离职员工都必须经过26道审批程序。媒体记者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例。

  关于离职,《劳动法》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还明确,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按理说,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并办理工作移交手续后就可以离职,但部分劳动者却遭遇繁杂的离职审批流程。

  “20多个人审批,审批了整整两个月”“离职有23道离职流程,我天天打电话催了9天才批完”……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吐槽“离职难”。不但要在线上OA系统履行相关手续,还要在线下找多个人签字;不但要经本部门主管同意,还要经其他不认识的人审批。这种离职审批流程堪称是“跨栏长跑”。有的劳动者到了约定的离职时间并完成工作交接,所在企业仍不放人。这不仅侵害了劳动者“离职权”,也会影响劳动者再就业。

  部分企业为何在职工离职环节设置“跨栏长跑”?设26道审批流程的企业人事部门解释道,这是公司成立以来就有的规矩。这种“规矩”并不合理合法,以此要求劳动者遵守,说明企业过于霸道。有的企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设“卡”榨取劳动者价值,无视劳动者权益。

  企业繁杂的离职审批流程,与过去某些地方行政审批流程有相似之处。为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如今各地都已优化审批流程,改变了过去审批繁杂冗长、效率低下等问题。但在一些企业里,仍存在落后的离职审批流程,这不利于企业发展,既影响效率,也因侵害劳动者权益而影响其形象。

  企业要意识到,繁杂的离职审批流程,是过度行政化、形式化甚至官僚化的体现,不符合现代企业高效的特点,应该自觉优化离职审批流程。即便根据企业特点、岗位特点制定离职规则,也应事先依法征求工会或职工代表意见,确保规则合法性。劳动者离职遭遇过度设“卡”,应当保存证据、勇于维权。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应承担开具终止证明、办理档案和社保关系转移手续、支付工资和经济补偿等义务。如果用人单位违反相关规定,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还需赔偿员工相应损失。有法律“撑腰”,劳动者要勇于维权,不应接受企业的过度审批。

  有关方面也要为劳动者正常离职提供应有保障,主动走访企业了解员工离职审批流程是否合理,积极受理劳动者对这类问题的投诉,以依法处置保障合法劳动权益。劳动仲裁、人民法院也要捍卫劳动者“离职权”。是否有必要将劳动者“离职权”写进劳动法律,值得探讨。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