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绥 秦晨 王蒲生
[摘要]健康投资与科技创新、健康长寿与照护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照护经济,既是老龄化社会的刚性需求,也是解决人口老龄化、数字经济冲击导致的新结构性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提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促进照护经济发展和老年福祉提升的几点建议,包括: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培育银发经济经营主体,构建保底、普惠、个性化三类产品的运行机制;建立医康养护一体化和正三角型医护体;通过改善医疗保障,支持照护经济发展;科技赋能照护经济新业态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加强与银发经济相关的教育、就业和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 照护经济;刚性需求;老年福祉;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453(2024)11-0013-1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全会还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为此,我们应当抓住发展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照护经济,以提高老年福祉。
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照护经济
银色经济是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约束条件,组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活动及其供求关系的总称。基于国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长寿需求,我们要大力发展银色经济和照护经济。[1]健康投资与科技创新、健康长寿与照护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照护经济,既是老龄化社会的刚性需求,也是解决人口老龄化、数字经济冲击导致的新结构性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
(一)照护经济的内涵
照护经济整合了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助力解决人口老龄化、疾病护理、健康公平等多重社会问题。国际组织和学者的相关研究认为,照护经济不仅包括照护机构服务,还关系整个社会福祉体系的构建和维护。其内涵和特征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在宏观上强调供给服务的覆盖范围,包括儿童、老年人、病患和残疾人的照护,涉及家庭、市场、公共部门和社区等多个提供照护的领域。[2]在需求端关注被照护人群的各种需求,照护经济被认为是满足这些人群的物理、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各种活动和关系。[3]二是强调照护的社会福祉特征,即以维持生命和促进基本福祉为导向的人类活动。[4]有学者具体讨论了有偿和无偿的照护对人类福祉和社会结构功能的作用,并提出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以促进社会公正。[5]关注人口老龄化的研究认为,发展照护经济是优化医疗服务资源分配的社会共识。[6]三是强调照护经济的经济属性。如日本学界将照护视为社会经济成本,提出发展照护经济既是对被照护者生产力活动的支持,也是防止照护提供者(如家庭成员)生产力下降的方式。[7]综上所述,照护经济可以理解为,是按照高龄老人照护(也覆盖晚期患者)的需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支撑克服约束条件,实现代际和谐、老年安全、持续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社会活动的总称(见图1),涉及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8]
照护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生产适老化。以尿布产业为例,研究机构或企业通过集成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器、柔性材料、芯片等技术,[9]促进成人尿布的智能化。有案例证明,新技术驱动能减少护工工作难度、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并能协助医护人员工作,极大改善了临床护理质量和效果 。其二,分配适老化。优化照护经济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和家庭照护整合的广义医疗;大力发展老龄金融,支持照护经济的发展。其三,流通适老化。建立医康养护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信息平台和监督机制,由此形成支持发展照护经济的流通模式。其四,消费适老化发展。通过公众教育、财政补贴、社会互助、长期护理保险、以房养老和个人支付等多种措施,引导国民树立照护经济消费理念和理财规划,由此形成照护经济的支付能力。综上所述,照护经济具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改善老年福祉的属性。
(二)照护经济的起源与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行发达国家纷纷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社会,卫生总费用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高龄失能失智长期照护总费用和GDP占比,从1990年的0.3%发展到2022年的2.19%,逐渐接近社区门诊和住院治疗费用(见表1),这是人口老龄化的必然结果,也预示着照护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笔者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法,通过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1990 — 2024年间涉及照护经济、无酬护理等关键词的13855篇国际文献进行分析,通过LLR算法获得国外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共生成了8个聚类且效果十分明显,不同类团之间存在重叠情况、相互关联密切,涉及心理照护、健康经济、医疗保险、护理工作、循环经济、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照护对象等领域(见表2)。通过分析发现:卫生经济、广义医疗的兴起,制造业大龄冗员向照护经济的迁徙,互联网、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对发展照护经济的支撑,以及其他新生社会问题和患者参与度等成为研究的新焦点。
长期护理费用高昂且因大量发生在医疗机构,常与急性治疗费用混淆,需独立考量。[10]随着家庭照护需求增长,医疗和长期护理部门之间,正式和非正式护工之间都需要政府介入协调,各国政府开始关注家庭照护有偿化、职业化和规范化等议题。技术创新驱动和数据驱动引领医疗保健实现制度创新和价值评估是国际共识。[11]据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 分析,2022年老年护理市场规模为17030.3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28826.6亿美元,预计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6.80%。以韩国为例,其照护产业以数字化和技术创新为特点,通过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合作,构建了一个包含ICT老年护理服务、智能机器人、数字医疗城市实践在内的综合生态系统。确实,关于我们的未来会如何变化的讨论,总是会集中到“机器人兴起”和“老龄化社会”这两个现象上。[12]
(三)照护经济与促进就业
伴随照护经济的发展,国际社会就大量冗员劳动者(特别是大龄劳动者)进入照护经济领域达成共识,实现了劳动力大规模迁徙,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以荷兰为例,2023年老年照护产值占GDP的比例达到4%,占劳动力市场的比例超过了15% 。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照护经济为全球提供了3.81亿个工作岗位,约占总就业人数的11.5%,无偿照护工作(unpaid carework)估计每年为全球经济贡献11万亿美元。预计到2035年,投资于儿童保育和老年失能失智长期护理服务的产业规模巨大,能创造多达近3亿个工作岗位,并通过增加税收收回部分投资,显著提高妇女就业率、减少性别工资差距。相关预测显示,到2030年,在中国投资普及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以及长期照护服务将创造近6067万个工作岗位 。
二、照护经济与保障老年福祉
老年福祉,包括养老金、养老服务、基本保健和失能失智照护等,意在提高老年消费能力、实现老年安全、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和实现老龄人口红利。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是促进照护经济发展和提升老年福祉的必要条件。
(一)全球老年人口医疗保障的四种模式
全球老年人口医疗保障主要有“独立式、叠加式、内涵式、刚需式”四种模式,均强调了照护的重要性。其一,独立式老龄人口健康保障制度。《美国联邦老年和残障医疗保险》(Medicare)和州政府医疗救助(Medicaid)是独立式的典范。为老年人提供了独立的健康保障,同时也促进了相关就业机会的产生。其二,叠加式老龄人口健康保障制度。以日本为例,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基础上,于1982年制定了《老年人保健法》(2008年并入《高龄老人医疗保障法》)。该法案将医疗事业和保健事业作为两个并行部分,进一步满足了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新的老人医疗制度仍然覆盖七十岁以上老人及六十五岁以上卧床不起的老人,而保健制度则服务四十岁以上的日本公民。以法国为例,为老龄人口提供家庭病床补贴。授权被照护的老龄人口(具有行为能力的受益人)决定由家庭成员照护,还是由专业护理员照护,管理部门根据受益人的决定支付相关费用。其三,内涵式老龄人口健康保障制度。在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内,逐渐突出老龄人口健康保障功能。以英国为例,卫生预算的60%由地方临床决策委员会(CCG)进行分配,老龄人口比例是重要参数,资金分配额较高。以中国为例,将以老龄人口为主的“两病”(高血压、糖尿病)纳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专项保障,以提高老龄人口医药费用的分担比例。在诊疗项目、药品目录和服务设施等方面,不断增加适合老龄人口健康保障需要的内容。其四,刚需式老龄人口健康保障制度。将老龄人口失能失智照护,如广义医疗和医疗保障范畴,单独设立长期护理或者长期照护保险,体现了照护经济的原则。OECD国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愿意缴纳2%的收入税或社保缴费,以换取长期护理服务。[13]总之,各国老年医疗福祉制度充分融入了照护经济要素,强化功能与保障基本需求、多层次覆盖、整合医疗服务与照护服务、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及其系统性改革措施等特点,呈现了基本保障与代际平衡、政策制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并举的特点。
(二)我国老年人口医疗保障的制度安排及现状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人口老龄化战略,特别是把健康和养老服务列为发展目标。涵盖社会保障、健康服务、社会参与、产业发展等,与OECD等国际社会提倡的以科技支撑积极老龄化指数(PAI)中的关键指标保持一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年修正)》,构建了“保险、福利、互济”相结合的支付体系,涉及补贴、救助、健康促进、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失能失智干预、护理服务、长期护理保险、医养结合、人才保障、老年人宜居环境改造、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我国的老龄人口医疗保障政策矩阵(见图2)。
截至2023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5.4%,抚养比为22.5%。[14]我国老年人口医疗保障相关情况如下。
(1)截至2023年末,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3389万人,退休职工9996万人;医疗机构发生费用中,在职职工医疗费用7501.76亿元,退休人员医疗费用9906.71亿元。49个试点城市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共18330.87万人,享受待遇人数134.29万人;2023年基金收入243.63亿元,基金支出118.56亿元。[15](2)截至2023年末,全国设有国家老年医学中心1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个;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 6877 个,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综合性医院 11097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7755 个,国家安宁疗护试点覆盖 185 个市(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 8.7 万对;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共有 7881 个。[16]国家医保局出台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通知,新设“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3)截至 2023 年底,共有 4334.4 万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补贴,全国共支出老年福利资金421.7亿元,养老服务资金223.2亿元。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 40.4 万个,养老床位合计 823.0 万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 4.1 万个,比上年增长 0.5%,床位 517.2 万张;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3 万个,床位 305.8 万张。[17](4)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试点。2023 年设立社区租赁服务实体店 400 余家,服务人次达 870 万,共有 92.2 万残疾老年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18](5)推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2023 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5.37万个,结合改造增设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 2.1 万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城市居家适老化改造指导手册》,推广普及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截至 2023 年末,累计改造 148.28 万户,并为全国 41.19 万户困难重度残疾老年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19](6)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规划布局10个左右高水平的银发经济产业园区,[20]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截至 2023 年末,建成产业园49 个,入驻企业 739 家,实现产业营收 309 亿元。[21]
(三)我国发展照护经济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是近年来的超低总和生育率导致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基于2023年全国人口总数,利用年龄移算方程及存活倒推法,按照总和出生率1.0对2023—2050年全国人口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发现: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20.2%,我国从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深度人口老龄化社会可能仅用30年,美国则用了87年。
二是近两年,随着我国1963年左右出生的人陆续退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随着家庭照护和医康养护一体化服务体系需求增加,亟待改善目前大型医院强、基层医疗服务弱的倒三角型医护体系。
三是未富先老和独生子女家庭造成照护需求反差。OECD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初期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我国仅有800美元;前者在人口老龄化中期达到2万美元以上,我国为1万美元。2024年北京市民政局调查统计显示,在494.8万老年人中,99%以上为居家养老,不足1%的老年人住进照护机构,[22]这与未来独生子女和空巢家庭不断增加的社情不符,将会出现居家无子女照护,去机构付不起费用的情况。
四是认知不足和人才短缺。主要指国民对长寿风险认知不足,对以科技创新发展照护经济和实现劳动力迁徙的意义认识不足。我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养老服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存在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停留在“保姆”“家政”低学历、低技能、低收入的层次上,由此导致大龄人员就业难、延迟退休年龄难、照护人才短缺和结构性失业的“多难”局面。2023年,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口总数超过5000万,但具备专业护理资质的人才仅有几百万。《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2021 年,我国13.2%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别人照料,配偶照护占45.5%,子女(包括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占 47.6%;家政服务人员、医疗护理机构人员或养老机构人员作为主要照料者的占 3.4%,其他人员作为主要照料者的占 3.5%。家庭成员照护尚未纳入就业范畴加以规范。
五是照护经济生产力有待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和《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从产业制造、人工服务两个维度推动照护经济和培育新的生产力。目前制造业适老化发展的科技人才和研发成果较多,但与照护临床结合较弱,管理和服务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发展照护经济、提高老年人福祉的思考与建议
国际劳工组织强调国家和政府在照护服务中的重要责任,截至2021年,在179个国家和地区中,有91个建立了老年人法定护理服务制度和多元筹资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发展银发经济”,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2024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时间表,需要在未来9年里(2033年之前)完成医康养护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意见》要求,应进行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构建医康养护一体化服务体系、改善医疗保障、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一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育银发经济经营主体,打造保底、普惠与个性化三类产品及“5—4—3”运行机制。“5”指将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收入分为贫困、低收入、中收入、高收入和高净值五种类型,“4”指将照护成本分为地租、房租、服务费和个人开支四大类,“3”指前述的三类产品。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兜底型照护服务覆盖贫困老年人,由国家承担4类成本。要认真落实民政部等《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和县级政府财力、物力、人力,建设县级照护中心及其临床示范项目,发挥辐射农村地区贫困老年人照护服务的带动效应,补齐农村贫困老年人失能失智照护服务的短板。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旗)至少有1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兼顾临床培训和能力建设功能,辐射县域乡和村,因地制宜持续推进和改善兜底型照护服务。其二,普惠型照护服务覆盖有收入的老年人,包括低收入、中收入和高收入三大类。发挥政府资源配置、国有企业基础作用、社会企业和商业机构提供服务的合力,规范医养服务PPP项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利用闲置商业、办公、工业、仓储等存量场所改建养老服务设施,经规划实施评估论证的存量空间,可依法适当增加容积率,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支持居家照护。科学规划供地计划和完善用地用房保障,根据三类收入厘定房租、地租和服务费,保障大多数老年人用得起服务。大力培育普惠型照护机构,按照家庭收入定价。对低收入家庭,政府拨付土地和建设房产,委托社会企业运行,允许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接受社会捐助,特别是长期捐助和参与运行的捐助基金;对中收入家庭,政府提供福利土地,高收入家庭自理地租和房租,委托国有企业运营。其三,个性化照护服务,基于市场机制培育高端市场,满足高收入人群连续照护需求,打造照护经济的服务标准、科技创新、管理规范的市场标杆。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正三角型医康养护服务体系。具体措施如下。其一,通过区域非法人型医联体建设,加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提高老年病防治水平,推动老年健康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其二,在城区和县域法人式紧密型医共体中,加快建设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安宁疗护机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能力建设。鼓励拓展医养结合服务,开展老年康复评定、康复指导、康复随访等服务,通过日间康复、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将康复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支持社会康复驿站和居家照护。其三,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首诊制下的个案管理,通过全科、专科和专家临床融合,实施就医与照护的连续性,提高老人就医可及性和减少重复就医造成的资源浪费。其四,发挥中医适老化发展的优势,建立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模式。鼓励临床中西医结合、中医优势病种学术研究,扩大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领域的应用,发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等中医药服务,推动研发中医康复器具。其五,在2033年之前建成适合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四级连续性照护体系,包括居家照护与呼叫应答系统、社区日间康复驿站、区域龙头医院急性治疗与病案管理、中心医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建立预防、早诊、早治、康复和照护一体化服务体系,解决人类长寿风险中的卡脖子问题。
三是通过改善医疗保障,支持照护经济发展。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建立根据人头疾病风险加权分组进行预算的总额付费机制,对高龄组加权,建立智能化结算管理与监督,实行钱随人走、结余留用和康复绩效评估与奖励,实现从治疗中心论向健康中心论的转变。其二,建立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机制,从按照数量付费激励医院规模式发展,到按照康复结果付费激励医疗集团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下沉与整合,提高老年人就医可及性、安全性和可支付性。其三,完善既尊重临床规律、又可控制成本的门诊泵组分值付费(APG)、住院病组分值(DRG/DIP)、康复、长期照护和临终安宁疗护的医保结算方式,针对老年重症和特病病组建立申报评审制度,实行合理超支分担,支持老年医学发展。其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支持长期护理机构和家庭病床建设,大力发展支持照护经济的广义医疗,解决失智老年人支付照护费用的困扰,带动和发展照护经济的有效需求。其五,鼓励发展适老化的“惠民保”,根据老年照护需求进行顶层设计,规范发展照护经济。其六,鼓励发展适老化社会救助,在贫困老龄人口和家庭遇到重症和罕见病时,在充分信息披露的基础上,启动财政救助、社会捐助,使社会公众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提供捐助。鼓励发展照护经济的社会捐助和社会企业,健全税收优惠政策和监督机制,通过第三次分配提高照护经济的有效供给。
四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科技赋能照护经济新业态。实现整合式医护健康服务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连接老年人需要的健康及护理过程。[23]以美国为例,通过《Medicare远程医疗平价法案》《远程医疗增加法案》《TELE-MED Act》等,以扩大远程医疗服务和付费机制,将照护服务送进社区和家庭。以日本为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护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厚生劳动省与经济产业省合作推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研发和使用护理机器人,确定了护理机器人技术的六个应用优先领域,包括移动辅助、护理辅助、康复辅助、家务辅助、通信辅助和安全监控,同时为参与护理机器人研发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支持创新技术的开发和市场推广。以荷兰为例,采用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和患者的四重螺旋合作模式,建立了Health-RI健康数据基础设施,通过政府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私营部门创新。我国根据《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养老领域积极探索居家智能监测、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等场景,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基于一体化医康养护服务体系和连续照护服务,建立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个人终生健康档案和数据库,建立有序开放和合理开发利用机制,统筹政务和社会数据资源,加强国家层面养老相关数据共享,推动数据要素赋能产业发展。依法规范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中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等活动,加强技术监测和监督检查,做好安全防护和风险控制。其二,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围绕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科技攻关项目。通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银发经济领域科研活动,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推动助听器、矫形器、拐杖、假肢等传统功能代偿类康复辅助器具升级,发展智能轮椅、移位机、康复护理床等生活照护产品。扩大认知障碍评估训练、失禁康复训练、用药和护理提醒、睡眠障碍干预等设备产品供给。其三,完善智慧医康养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发展健康管理类、养老监护类、心理慰藉类智能产品,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鼓励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老年用品和服务展示体验。其四,发展抗衰老产业,深化皮肤衰老机理、人体老化模型、人体毛发健康等研究,加强基因技术、再生医学、激光射频等在抗衰老领域的研发应用,推动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生物技术与延缓老年病深度融合,开发老年病早期筛查产品和服务,推进化妆品原料研发、配方和生产工艺设计开发,满足国民健康长寿的消费需求。其五,在正式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之后,建立智能化医养服务产品的集采定价机制和支付结算制度,通过规模化购买和及时结算,促进智能化医养产业发展。
五是加强与银发经济相关的教育、就业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了提升照护服务行业的职业吸引力,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日本通过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提供职业晋升路径,并借助媒体宣传和公共教育来提升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形象。荷兰以其有竞争力的薪酬、优质的工作环境、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理念,以及创新的照护模式和高质量服务来吸引人才。加拿大则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险、退休金计划、灵活的工作安排,同时重视多元文化和包容性,为不同背景的护理人员提供支持和培训。美国通过学生贷款减免、奖学金、职业培训补贴以及认证和注册制度来提高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最典型的案例是德国的“50+行动计划”,通过政府津贴鼓励制造业冗员回家照护老年人,实现了大龄劳动力迁徙和小型家庭护理院的发展,具有社会化效用最大化的优势。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更新教育内容与创新教育体系。在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中分段嵌入互联网与健康长寿经济新常态的知识,培育研判风险和创新发展的知识结构。支持和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增设银发经济相关专业,合理确定老年学、药学、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护理等专业招生规模。鼓励开展养老护理等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及评价,支持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涵养老年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参与文明实践、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科教文卫等事业。二是创新就业模式。工业化时代出现大型企业以机构就业为主,互联网时代出现平台经济以灵活就业为主,健康长寿时代出现照护经济以家庭就业为主。新型家庭就业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的自给自足型个体经济,建立在对家庭成员照护服务的社会价值认知基础上,附加了职业培训、资质管理、监督检查、收入保障、多档次可选择的家庭就业社会保险制度,支持居家照护、邻里照护和小型护理院的发展。[24]三是创新就业理念和培育新型职业。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相结合,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具备实战经验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部署要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并建立了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如《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医疗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24年版)》等。2023年12月31日,民政部等12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性政策文件,首次提出以养老护理员为试点,完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养老护理员等养老服务技能人才的技能等级、评价主体、评价管理、评价结果使用等关键性问题。如今不仅从业人员快速增加,收入也持续增长,一线城市入户全职照护员普遍具有资质,月工资从6800元起,逐步增加。
综上所述,2024—2033年将是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照护经济的黄金10年。“十四五”规划期间应当完成顶层设计、试点方案;“十五五”规划期间总结经验和全面推开,促进照护经济发展和提高老年福祉与消费能力,争取将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危机转化为发展新经济的机遇。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公共政策及其机制研究”(17ZDA121)。
[作者简介] 杨燕绥,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秦晨(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蒲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杨燕绥.银色经济及其发展战略[N].中国老年报,2015-08-18.
[2]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Care Work and Care Jobs for the Future of Decent Work[EB/OL].https://www.ilo.org/sites/default/files/wcmsp5/groups/public/%40dgreports/%40dcomm/%40publ/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633135.pdf.
[3]Ito Peng.The Care Economy:a new research framework[J].(LIEPP Working Paper),HAL,2019. https://sciencespo.hal.science/hal-03456901v1.
[4]Sullivan-Dunbar,S.The Care Economy as Alternative Economy. In J. C.Seitz & C. Firer Hinze (Eds.), Working Alternatives: American and Catholic Experiments in Work and Economy.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20: 21-44.
[5]Razavi, S.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Economy of Care in a Development Context: Conceptual Issues, Research Questions and Policy Options[J]. 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2007:21-22;32-33.
[6][日]吉田裕人.高齢者の医療?介護における経済的側面からの研究の今後.(Future of economic research on medical and nursing care for the elderly)[J].日本老年医学会杂志,2010(6).
[7][日]川廷宗之,「介護」業務の社会経済的意義.(The Socio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Kaigo” Business).[J].敬心?研究ジャーナル,2019(1).
[8]杨燕绥,于淼.长期护理保险的新质生产力特征与挑战[J].中国医疗保险,2024(9).
[9]Lu, Y. Y., Yang, G., Shen, Y. J., Yang, H. Y.,& Xu, K. C. Multifunctional Flexible Humidity Sensor Systems Towards Noncontact Wearable Electronics[J]. Nano-Micro Letters, 2022(14).
[10][美]俞炳匡.医疗改革的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16-117.
[11]Shah, B., Allen, J. L. Y.,Chaudhury, H., O'Shaughnessy, J.,&Tyrrell, C. S. B. The role of digital health in the future of integrated care[J]. Clinics in Integrated Care, 2022(15).
[12][英]安德鲁?斯科特,琳达?格拉斯.长寿人生:如何在长寿时代美好的生活[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5.
[13]OECD.Health at a Glance 2021:OECD Indicators[EB/OL].(2023-04-05)[2024-11-10].https://www.oecd-ilibrary.org/docserver/ae3016b9-en.pdf?expires=1731293309&id=id&accname=guest&checksum=361A6AF587516FB3178769424
F3A61E3.
[14][18][19][21]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EB/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0/P020241012307602653540.pdf.
[15]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医疗保障局网站,https://www.nhsa.gov.cn/art/2024/7/25/art_7_13340.html.
[16]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卫健委网站,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5u/202408/6c037610b3a54f6c8535c515844fae96/files/58c5d1e9876344e5b1aa5aa2b083a51a.pdf
[17]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民政部网站,https://www.mca.gov.cn/n156/n2679/c1662004999980001204/attr/355717.pdf.
[20]“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EB/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21/content_5674844.htm
[22]韩秉志.在家门口养老——北京完善首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调查[N].经济日报,2024-10-29.
[23]World Economic Forum,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Transforming Healthcare: Navigating Digital Healtwith aValue-DrivenApproach[EB/OL].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transforming-healthcare-navigating-digital-health-with-a-value-driven-approach.
[24]杨燕绥,秦晨,王蒲生.从国际家庭就业背景看中国结构性失业与家庭就业[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