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看到租借价格2元,没想到是2元/30分钟。”近日,外出就餐的北京市民赵女士遭遇共享移动电源价格“背刺”,一顿饭的工夫共享移动电源扣款10元。她还在扣款协议中发现了“您确认并不可撤销地授权某科技公司发出扣款指令……”的字眼,让赵女士为共享移动电源的便民性和安全性打了个大大的问号。(12月8日《法治日报》)
在这个智能手机不离手的时代,共享移动电源曾被视为解决现代人手机电量焦虑的“救星”,在各大商场、餐厅、咖啡馆等公共场所都可见。然而,随着市场的快速扩张,原本以便民为初衷的服务,如今却因价格飞涨、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变成了消费者口中的“钱包刺客”。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利用闲置资源,提高效率,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共享移动电源的出现,理论上应该是缓解人们在公共场所手机电量不足的困境,提供一种便捷、经济的充电解决方案。然而,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使用共享移动电源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痛”。
这种“刺痛”首先来自于价格。从最初的每小时1元,到如今部分品牌高达每小时6-8元甚至更贵的价格,共享移动电源的租金涨幅令人咋舌。不少消费者在结算时才发现,原本以为只是“救急”的小额支出,最后却变成了一笔不小的开销。更有甚者,一些共享移动电源还存在标价不透明、乱扣费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
除了价格问题,服务质量也是消费者诟病的焦点。设备故障、充电速度慢、归还点位少且不易找、客服响应慢等,都是消费者在使用共享移动电源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也损害了共享移动电源行业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