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融合命题” 强幸福产业

2024-11-27 07:17 来源:人民日报

  对话人:

  尹双红 本报评论员

  王礼生 湖南日报评论员

  尹双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到湖南考察调研,为三湘大地发展举旗定向、擘画未来。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两道“融合命题”。牢记嘱托,回答好这两道题目,湖南有哪些突出优势?

  王礼生: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以张家界为代表的“奇秀山水”名片、以韶山为代表的“经典红色”名片、以长沙为代表的“都市休闲”名片、以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名片、以南岳衡山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片……湖南集中了革命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现代文化资源等丰厚资源。“古色”厚重、“红色”炽热、“绿色”盎然、“夜色”璀璨,多彩湖湘文化既擦亮了湖南的文化名片,也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湖南还是科技创新的热土,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大批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科技资源结合起来,回答好两道“融合命题”,湖南既有基础、底气,又有干劲、激情,更有使命、担当。

  尹双红:文化往往是看不见的资源,山水则是看得见的存在,文化和旅游不会自动结合在一起,需要找到有效的融合路径。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湖南如何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王礼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关键在于找到二者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比如常德河街的活化改造。这条出现在沈从文笔端、黄永玉画中的老街,记录了昔日码头帆船如织的繁盛景象。如今,麻石路旁,古戏台上,常德丝弦、汉剧高腔、澧州花鼓等民间曲艺轮番上演。历史记忆与人间烟火交汇融合,城市文脉和现代生活共荣共生,河街已然成为一张城市“金名片”,吸引着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这表明,历史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就能在融入生活日常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提升旅游资源的附加值。

  又如,依托韶山旅游区,“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渐成品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红三角”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大工程正在推进,串联沿线锦绣风光;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等成为新时代红色地标……以文塑旅的过程,也是以旅彰文的过程,红色旅游不仅找到了文旅融合的新增长点,更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

  尹双红: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要催生“1+1>2”的化学反应。这不仅需要制度机制的创新,还需要发挥科技的作用。

  王礼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和科技融合,大有前途。从动态复原辛追夫人风貌,到还原楚汉名城长沙的汉文化生活场景,湖南博物院以科技拉近文化资源与观众的时空距离;借助新技术,浏阳烟花实现数字燃放精准定点,在夜空呈现出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场景;“光影矩阵”舞台让文旅演绎节目能够在有限的空间进行任意造型切换,《最忆韶山冲》全景展现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这些湖南文旅“出圈”项目,无一不是“科技+”的结晶。文化和科技携手,将带来湖南文旅融合新的可能性。当前,湖南正深入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等标志性工程,既以科技创新赋能文旅产业发展,也以“文化+科技”培育文旅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尹双红:如今,旅游业正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湖南如何更好让旅游业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促进文旅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融合,实现为民、富民、利民、乐民?

  王礼生:旅游业不仅满足人们“诗与远方”的向往,还对交通、住宿、餐饮、零售等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对于扩内需、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促进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康养、教育等多产业融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比如,湖南已推出5条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工业旅游成为湖南文旅的新亮点。郴州711老矿区化身“711时光小镇”重获新生,实现综合收入600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优化配套服务,加快传统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的转型升级。例如,张家界七十二奇楼项目打通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丰富了消费场景,提升了旅游体验。

  村居办民宿、非遗有展演、采摘乐趣足,在一座座村庄,乡村风土人情成为特色招牌,村民致富路子更宽。向着万亿级迈进,湖南旅游产业未来可期。乘着旅游业发展的东风,三湘大地涌动着发展新动能。

  新媒体内容,请访问“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观看“评论君开讲”融媒专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答“融合命题” 强幸福产业

2024年11月27日 07:17   来源:人民日报   

  对话人:

  尹双红 本报评论员

  王礼生 湖南日报评论员

  尹双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到湖南考察调研,为三湘大地发展举旗定向、擘画未来。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两道“融合命题”。牢记嘱托,回答好这两道题目,湖南有哪些突出优势?

  王礼生: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以张家界为代表的“奇秀山水”名片、以韶山为代表的“经典红色”名片、以长沙为代表的“都市休闲”名片、以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名片、以南岳衡山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片……湖南集中了革命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现代文化资源等丰厚资源。“古色”厚重、“红色”炽热、“绿色”盎然、“夜色”璀璨,多彩湖湘文化既擦亮了湖南的文化名片,也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湖南还是科技创新的热土,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大批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科技资源结合起来,回答好两道“融合命题”,湖南既有基础、底气,又有干劲、激情,更有使命、担当。

  尹双红:文化往往是看不见的资源,山水则是看得见的存在,文化和旅游不会自动结合在一起,需要找到有效的融合路径。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湖南如何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王礼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关键在于找到二者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比如常德河街的活化改造。这条出现在沈从文笔端、黄永玉画中的老街,记录了昔日码头帆船如织的繁盛景象。如今,麻石路旁,古戏台上,常德丝弦、汉剧高腔、澧州花鼓等民间曲艺轮番上演。历史记忆与人间烟火交汇融合,城市文脉和现代生活共荣共生,河街已然成为一张城市“金名片”,吸引着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这表明,历史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就能在融入生活日常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提升旅游资源的附加值。

  又如,依托韶山旅游区,“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渐成品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红三角”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大工程正在推进,串联沿线锦绣风光;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等成为新时代红色地标……以文塑旅的过程,也是以旅彰文的过程,红色旅游不仅找到了文旅融合的新增长点,更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

  尹双红: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要催生“1+1>2”的化学反应。这不仅需要制度机制的创新,还需要发挥科技的作用。

  王礼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和科技融合,大有前途。从动态复原辛追夫人风貌,到还原楚汉名城长沙的汉文化生活场景,湖南博物院以科技拉近文化资源与观众的时空距离;借助新技术,浏阳烟花实现数字燃放精准定点,在夜空呈现出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场景;“光影矩阵”舞台让文旅演绎节目能够在有限的空间进行任意造型切换,《最忆韶山冲》全景展现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这些湖南文旅“出圈”项目,无一不是“科技+”的结晶。文化和科技携手,将带来湖南文旅融合新的可能性。当前,湖南正深入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等标志性工程,既以科技创新赋能文旅产业发展,也以“文化+科技”培育文旅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尹双红:如今,旅游业正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湖南如何更好让旅游业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促进文旅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融合,实现为民、富民、利民、乐民?

  王礼生:旅游业不仅满足人们“诗与远方”的向往,还对交通、住宿、餐饮、零售等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对于扩内需、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促进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康养、教育等多产业融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比如,湖南已推出5条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工业旅游成为湖南文旅的新亮点。郴州711老矿区化身“711时光小镇”重获新生,实现综合收入600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优化配套服务,加快传统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的转型升级。例如,张家界七十二奇楼项目打通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丰富了消费场景,提升了旅游体验。

  村居办民宿、非遗有展演、采摘乐趣足,在一座座村庄,乡村风土人情成为特色招牌,村民致富路子更宽。向着万亿级迈进,湖南旅游产业未来可期。乘着旅游业发展的东风,三湘大地涌动着发展新动能。

  新媒体内容,请访问“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观看“评论君开讲”融媒专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