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行动始终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不仅实施情况与《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和承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纷争也在不断冲击应对气候变化多边合作体系。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就是在美国大选或影响全球气候治理行动,阿根廷退出谈判,发达国家未达到资助目标,阿塞拜疆和法国关系紧张等一系列地缘政治阴影下艰难开局。
面对巨大分歧,经过长达两周的艰苦谈判,在30多个小时加时后,198个缔约方就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巴黎协定》第六条下国际碳市场机制达成一致,并对减缓气候变化工作计划、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等作出安排,24日凌晨就落实《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通过20余项决定,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进一步巩固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3日晚举行的闭幕全体大会第一部分会议上,近200个缔约方打破多年多边谈判僵局,终于完成了《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运行细则。这标志着《巴黎协定》中最后一个未决项目最终确定。
在24日凌晨举行的闭幕全体会议第二部分会议上,大会特别达成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设立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提供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为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行动、明年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奠定了基础。
然而,对这一资金目标,南北方分歧巨大,多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团表示对此深感失望。印度代表在大会闭幕式上表示反对NCQG,塞拉利昂代表表示,非洲国家对这一结果感到失望,这“表明发达国家缺乏善意”,3000亿美元“还不到科学研究表明所需金额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