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代炒”,期待炒出烟火气的新活力

2024-10-30 14:41 来源:工人日报

  炒菜类加工,清炒或蒜泥,每斤8元;海鲜类加工,葱油或油爆,每斤18元;肉类加工,水煮或红烧,每斤25元……据10月28日潮新闻报道,最近,浙江宁波市某菜市场的一家小店火了,该店因推出“代炒”业务而生意爆棚。

  在菜市场买完菜,现场就能炒,经济实惠还新鲜可口,这或许是“代炒菜”受追捧的重要原因。现实中,并非每个人都会做饭或有时间做饭,同时,在“代炒菜”小店还能随意搭配食材,以较低成本实现多样化餐食。对于年轻人而言,这比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更高的“一人食”更有吸引力。

  事实上,“代炒菜”是菜市场摊主帮忙洗菜、切肉等“顺手”服务的一种精细化延伸,与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上门代厨”等“代经济”形态一样,正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同时,这也是一种对技能型劳动的开发和利用,让厨艺精湛的人找到新的赛道实现创业增收,也让“代炒菜”成为一种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对于传统菜市场经营内容来说,“代炒菜”开发出新的业务链,一举多得。但要长久稳定发展,还需要给方兴未艾的“代炒菜”加上规范的“佐料”,尽快纳入治理视野——严管才是厚爱。比如,为定价规则制定一个合理区间,不能张口就来、自说自话;明确经营范围,尽可能避免诸如动辄引发争议的“卖拍黄瓜被罚”等问题;为食品安全以及佐料、烹饪器具卫生问题戴上“紧箍”,进行清晰的责任界定,等等。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忙碌一天,到了饭点,吃上可口美味的食物不仅给人们带来味蕾满足,也会令人精神愉悦。从“将就吃”到“讲究吃”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为技能型劳动者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当生鲜电商、蔬果超市、社区团购等新兴的精细化经营模式抢滩市场时,“代炒菜”依托菜市场自身资源优势,瞄准周围居民的现实需求,可以说趟出了一条新路子,为传统菜市场积极转型提供了样本。

  菜市场的柴米油盐,是很多人追求“诗与远方”的起点。让家门口更有烟火气,希望这样的探索创新再多一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菜市场“代炒”,期待炒出烟火气的新活力

2024年10月30日 14:41   来源:工人日报   杨朝清

  炒菜类加工,清炒或蒜泥,每斤8元;海鲜类加工,葱油或油爆,每斤18元;肉类加工,水煮或红烧,每斤25元……据10月28日潮新闻报道,最近,浙江宁波市某菜市场的一家小店火了,该店因推出“代炒”业务而生意爆棚。

  在菜市场买完菜,现场就能炒,经济实惠还新鲜可口,这或许是“代炒菜”受追捧的重要原因。现实中,并非每个人都会做饭或有时间做饭,同时,在“代炒菜”小店还能随意搭配食材,以较低成本实现多样化餐食。对于年轻人而言,这比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更高的“一人食”更有吸引力。

  事实上,“代炒菜”是菜市场摊主帮忙洗菜、切肉等“顺手”服务的一种精细化延伸,与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上门代厨”等“代经济”形态一样,正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同时,这也是一种对技能型劳动的开发和利用,让厨艺精湛的人找到新的赛道实现创业增收,也让“代炒菜”成为一种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对于传统菜市场经营内容来说,“代炒菜”开发出新的业务链,一举多得。但要长久稳定发展,还需要给方兴未艾的“代炒菜”加上规范的“佐料”,尽快纳入治理视野——严管才是厚爱。比如,为定价规则制定一个合理区间,不能张口就来、自说自话;明确经营范围,尽可能避免诸如动辄引发争议的“卖拍黄瓜被罚”等问题;为食品安全以及佐料、烹饪器具卫生问题戴上“紧箍”,进行清晰的责任界定,等等。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忙碌一天,到了饭点,吃上可口美味的食物不仅给人们带来味蕾满足,也会令人精神愉悦。从“将就吃”到“讲究吃”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为技能型劳动者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当生鲜电商、蔬果超市、社区团购等新兴的精细化经营模式抢滩市场时,“代炒菜”依托菜市场自身资源优势,瞄准周围居民的现实需求,可以说趟出了一条新路子,为传统菜市场积极转型提供了样本。

  菜市场的柴米油盐,是很多人追求“诗与远方”的起点。让家门口更有烟火气,希望这样的探索创新再多一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