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据新华社报道,为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主持人语
社交媒体高速迭代,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更催生了一系列新词和流行语。这些被不少青少年学生以“好玩儿”的心态迅速接纳并传播的网络语言,正悄然改变着汉语的样貌。
这究竟是汉语的新创意,还是对其纯净性的污染?网络语言能否像历史长河中的其他词汇一样,经历时间的考验,沉淀下来成为汉语的一部分?回顾历史,每一次语言的变革都伴随着争议与挑战。从宋元时俗语的增多,到新文化运动后新词的大量涌入,汉语始终在不断的吸收与融合中发展。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黑话烂梗现象?
谨防“假个性”阻碍真成长
程博(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当下的青少年作为成长于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使用网言网语本属正常,一些中性用语也并无不妥,但若让一些涉嫌人身攻击、低俗色情等负面属性的用语混迹其中,则需要警惕。而一些被学生们津津乐道的黑话烂梗,真的能彰显个性吗?
网络黑话与烂梗自诞生之时,便具备一定独特性,而正处于寻求自我认同期的中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加上可随时触及的社交媒体,更为学生们接触这些黑话烂梗提供了便利。黑话烂梗的病毒式传播,看似是学生们为了标榜个性,实则是拾人牙慧、缺乏主见的表现。网络黑话与梗的更新速度令人咋舌,去年一度火热的流行语,今年拿出来使用,时常给人落伍之感。
网络黑话与梗本诞生于特定的亚文化圈层,为实现特定人群的便捷交流与活跃气氛等目的而被使用,可一旦这样的黑话与梗破了圈,便会破坏社会主流的用语规范,若一昧放任网络用语与烂梗入侵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语言能力匮乏、遇事不懂思考或将成为一些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常态。
当然,帮助青少年形成具有个人独特性的健康语言习惯,不能仅依赖老师们的谆谆教诲,网络平台少些“唯流量论”,加强对网络用语的把关审核,也至关重要。
限制黑话烂梗,并非限制青少年多彩的语言表达,也绝非反对丰富的网络文化,而是为了谨防青少年在过度追求语言的个性化、新鲜感中随波逐流,而忘记了要表达的本意;也是为了劝诫他们:用独立思考抵制人云亦云,用千人千言抵制黑话烂梗,才能真正彰显个性与才情。
激活语言与生活的切实关联
徐海涵(山东大学文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网络流行语渗透进中小学生的各个生活场景,这一现象确实值得重视。
不妨先观察一下这些网络用语在中小学生中是如何被滥用的:在父亲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育之后,儿子机械地重复说:“啊对对对。”在作文中描写与自己嬉闹的宠物时,学生经常会让它这样说:“谢谢你,小主人,我真的会栓Q。”这些网络用语看似用于表示肯定、感谢,实则表达了说话人对另一方的无语、拒绝交流等情绪,并由此在网络平台诞生、流行,更成为一些网友相互调侃、嘲讽的流行用语。相比于成年网友间的争论带有发生于特定虚拟空间的表演性质,网络流行语在真实的生活空间被未成年人言说或书写出来,更值得警惕。
然而,要遏制网络用语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泛滥,除了相关部门的监管、打击,还需要家长、教师循循善诱,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而微地阐明规范使用语言的意义和必要性。我们应该倡导的,不应是刻板的理论演绎或空洞的说教,而是要求教育者在每一个真实、具体的网络用语滥用事件当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将这个语句的生成脉络、使用语境、表达含义及其所牵连的情绪、价值观念清晰完整地论说出来,并且与学生使用它的具体情境、话语对象进行对比,阐明其中利害。
这样,教育者就是以一个切实的问题“击中”了学生——你所使用的网络语词真的能描述你丰富、确凿的生活经验吗?面对父亲情深而意切的教诲,面对小狗天真而信赖的神情,面对与他们相处的每个细腻回忆,面对自己对他们的复杂情感,你到底该如何言说?你所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语言?这时,网络用语的苍白无力就不是以一种被动灌输的方式被学生接收,而是得到学生主动又真诚的认同。对他们来说,语言使用的重心不再是怎样规避师长的管教,而是如何诚恳地对待真实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表达每一个真实的生活体验。
“清朗”是对网络语言的必然要求
邓雯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在当下的中小学生群体中,“玩梗”是一种独特的社交暗号,规范、雅致的语言表达方式,反而可能会被视作“矫情”“做作”,甚至难以融入同学之间的各个小圈子。“你个老六”“栓Q”“完啦,芭比Q啦”……一个个网络热梗被孩子们运用得飞起,可什么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表达?什么才是独属于这群年轻而鲜活的生命本真的个性?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悠久而博大,而如今,网络烂梗却影响中小学生群体:当诗词填空中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将《春晓》的鸟语花香一扫而净,当指代忠诚与智慧之化身的“卧龙凤雏”如今被用来形容人智商欠缺、举止搞笑……网络烂梗黑话泛滥之下,不少青少年只会一味地迎合所谓的潮流,盲目跟风,却对这些所谓的“梗”背后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被“烂梗”淹没,这绝非小事,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警惕。
语言是一个人品格、气质的体现。网络黑话烂梗的泛滥,难免会导致部分青少年人文素养的下降、文化认同感的减退,如果长期放任不管,听之任之,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学生的价值观随之发生偏差。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清朗”二字,可谓切中了问题的要害,对网络语言文字进行必要的清洁,使其更加明朗,是针对当下网络空间中黑话烂梗泛滥现象进行治理的必然之举。在网络时代,随风起舞不如随心飞扬,不被黑话烂梗牵着鼻子走应当成为有见识、有理想的青少年们的行动自觉,要“做有生命会思考的蝴蝶,不做随风而飞的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