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不能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2024-10-24 06:40 来源:工人日报

  “同一酒店,不同账号查询价格相差近一倍!”“我是‘钻石会员’,打车的价格却比新会员还高”……据10月22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在网络投诉平台上,网友留言表示令人诟病的大数据杀熟现象仍不时发生,令人难以接受。

  大数据杀熟是网络上的平台或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同一商品或服务进行差异化定价的行为。比如,明明是一样的商品,商家却“看人下菜碟”,有些老客户手机APP上显示的价格比别人贵,新用户看到的却更便宜。这一行为违背了定价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交易原则,还存在过度获取、搜集用户隐私信息等问题,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甚至是价格欺诈。国家发改委在《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及相关解释中指出,所谓“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一段时间以来,大数据杀熟作为一些网络平台的潜规则,屡禁不止,成了消费者逃不脱的“算计”,这很大程度上与商家不当收益大、违法成本低有关。一方面,这一行为的发生较为隐蔽,而消费者亦存在举证困难,况且该行为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往往较小,加之维权所获补偿不多,导致消费者维权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至今仍无明确的对类似运用新兴技术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惩治措施,由此导致一些平台和商家以所谓的差异化营销为幌子,大搞大数据杀熟,这为监管部门对这一行为的判定和处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时至今日,大数据杀熟依旧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

  大数据杀熟让消费者成了任由商家围猎的猎物,祭出“大杀器”、高效治理这一乱象迫在眉睫,不能让大数据杀熟成了消费者摆脱不掉的欺客套路。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监管漏洞,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其次,应完善惩戒依据,明确处罚标准,提升执法效能。其三,要加强行业规范,增强行业自律,引导、规范平台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合理使用。此外,还应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相关部门可通过提起民事侵权公益诉讼来纾解消费者维权困境,更好遏制大数据杀熟行为。

  大数据杀熟不能成了“打不死的小强”。期待相关方面能划清红线、动真碰硬、形成合力,用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撕下大数据杀熟的“遮羞布”,尽早让这一乱象销声匿迹,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消费者营造公平、良好的消费环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数据杀熟不能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2024年10月24日 06:40   来源:工人日报   戴先任

  “同一酒店,不同账号查询价格相差近一倍!”“我是‘钻石会员’,打车的价格却比新会员还高”……据10月22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在网络投诉平台上,网友留言表示令人诟病的大数据杀熟现象仍不时发生,令人难以接受。

  大数据杀熟是网络上的平台或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同一商品或服务进行差异化定价的行为。比如,明明是一样的商品,商家却“看人下菜碟”,有些老客户手机APP上显示的价格比别人贵,新用户看到的却更便宜。这一行为违背了定价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交易原则,还存在过度获取、搜集用户隐私信息等问题,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甚至是价格欺诈。国家发改委在《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及相关解释中指出,所谓“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一段时间以来,大数据杀熟作为一些网络平台的潜规则,屡禁不止,成了消费者逃不脱的“算计”,这很大程度上与商家不当收益大、违法成本低有关。一方面,这一行为的发生较为隐蔽,而消费者亦存在举证困难,况且该行为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往往较小,加之维权所获补偿不多,导致消费者维权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至今仍无明确的对类似运用新兴技术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惩治措施,由此导致一些平台和商家以所谓的差异化营销为幌子,大搞大数据杀熟,这为监管部门对这一行为的判定和处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时至今日,大数据杀熟依旧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

  大数据杀熟让消费者成了任由商家围猎的猎物,祭出“大杀器”、高效治理这一乱象迫在眉睫,不能让大数据杀熟成了消费者摆脱不掉的欺客套路。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监管漏洞,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其次,应完善惩戒依据,明确处罚标准,提升执法效能。其三,要加强行业规范,增强行业自律,引导、规范平台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合理使用。此外,还应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相关部门可通过提起民事侵权公益诉讼来纾解消费者维权困境,更好遏制大数据杀熟行为。

  大数据杀熟不能成了“打不死的小强”。期待相关方面能划清红线、动真碰硬、形成合力,用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撕下大数据杀熟的“遮羞布”,尽早让这一乱象销声匿迹,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消费者营造公平、良好的消费环境。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