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育心,增强思政引领力

2024-10-15 07:39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围绕增强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等进行探讨,为教育强国建设凝心聚力。

  ——编者

  以一体化增进教学实效

  兰洋

  育人之本,莫如铸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性工程,需要结合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引导。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常态化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案研制、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题研讨,以“同题共答”引领“同课异构”,打破不同学段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壁垒。比如,联合开展“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在故宫博物院、北京国子监等场所开展示范教学,让不同学段的学生探寻文明足迹,增进文化自信。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不只需要知识的浇灌,也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引领和感召。不断强化各学段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引领力、文化引领力,就一定能在守正创新中增进教学实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刘喆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力,可以多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红色资源是最生动的教材。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到处可见红色地标,处处都有红色元素。学校着力构建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学生们担任义务讲解员,受到游客好评。借助红色资源,学生既能追寻革命先辈成长足迹,又可以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学思践悟、知行相长。从实践看,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有助于让青少年获得精心引导和栽培,在耳濡目染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红色信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更多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定能不断涌现。

  (作者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用艺术活水浇灌思政创新

  李树榕

  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多年来的从教经历让我坚信,艺术是打开思政教学创新宝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一把钥匙。

  相较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艺术的优势在于调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生动有趣。近些年,我们不断尝试将艺术创作引入思政教育,努力让思政课更具趣味、更有温度。像“剧场里的思政课Ⅱ”,将思政课的内容通过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创新呈现,让学生在艺术观演中体悟引领伟大变革的思想力量。用艺术传递信仰力量,用情感唤起责任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认同课程所传递的价值观。

  借助艺术的力量,找到学生们乐于接受、容易产生共鸣的呈现形式,我们相信思政教育定能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为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教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育人育心,增强思政引领力

2024年10月15日 07:39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围绕增强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等进行探讨,为教育强国建设凝心聚力。

  ——编者

  以一体化增进教学实效

  兰洋

  育人之本,莫如铸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性工程,需要结合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引导。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常态化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案研制、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题研讨,以“同题共答”引领“同课异构”,打破不同学段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壁垒。比如,联合开展“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在故宫博物院、北京国子监等场所开展示范教学,让不同学段的学生探寻文明足迹,增进文化自信。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不只需要知识的浇灌,也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引领和感召。不断强化各学段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引领力、文化引领力,就一定能在守正创新中增进教学实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刘喆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力,可以多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红色资源是最生动的教材。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到处可见红色地标,处处都有红色元素。学校着力构建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学生们担任义务讲解员,受到游客好评。借助红色资源,学生既能追寻革命先辈成长足迹,又可以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学思践悟、知行相长。从实践看,依托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有助于让青少年获得精心引导和栽培,在耳濡目染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红色信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更多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定能不断涌现。

  (作者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用艺术活水浇灌思政创新

  李树榕

  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多年来的从教经历让我坚信,艺术是打开思政教学创新宝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一把钥匙。

  相较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艺术的优势在于调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生动有趣。近些年,我们不断尝试将艺术创作引入思政教育,努力让思政课更具趣味、更有温度。像“剧场里的思政课Ⅱ”,将思政课的内容通过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创新呈现,让学生在艺术观演中体悟引领伟大变革的思想力量。用艺术传递信仰力量,用情感唤起责任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认同课程所传递的价值观。

  借助艺术的力量,找到学生们乐于接受、容易产生共鸣的呈现形式,我们相信思政教育定能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为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