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为牵引,问题作导向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依托。高校为国育才,必须紧跟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以需求为牵引,推动学科专业结构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相契合、同产业结构相匹配,是学科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湖南大学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科学技术前沿,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持续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比如,大力推动文理工交叉,主动开设金融科技、智能制造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让学科专业设置兼具动态性、前瞻性,方能更好地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需要。
人才培养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学科、学校统筹协调、协同发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必能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助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作者为湖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成黎明)
以改革铺路,用制度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育好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必须为他们搭建舞台、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
科技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诞生有其内在规律。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以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