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亿万人民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而不懈努力,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重塑。实践深刻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4亿多人民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新征程上,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我们必将绘就新的绿色画卷,书写出新的绿色奇迹。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清风送爽。这个国庆假期,有人行进在名山大川,用心领略着壮丽的自然奇观;有人骑行在城市绿道,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有人徜徉在口袋公园,慢慢感受着家门口的“微幸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天的中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我们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从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亿万人民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而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起步于一穷二白,我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高度浓缩的现代化创造了奇迹,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持续探索和创新实践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从下大气力治理水环境污染,到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环境整治;从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到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科学开展,到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建设“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