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就是‘吞钱高手’!”近日,深圳消费者彭女士吐槽,自己不知何时“误点”就开通了这个设置,收到快递才发现,家里3岁的小朋友也可以网络购物。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极速付款、小额自动扣费等网络支付设置,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一不小心误操作就掉进陷阱,“莫名其妙”就花了钱(9月12日《工人日报》)。
不用输入密码和消费者签名就能完成支付,让免密支付广受欢迎、广泛普及。然而,免密支付也给不少用户带来了烦恼,譬如,此前有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免密支付,直到频繁收到账单提醒才发现账号被盗;去年有个话题“捡到手机用免密支付刷光余额”登上微博热搜榜。这些真实案例说明,免密支付在开通、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存在的问题还有:支付过程太快,点一两下就下单成功,还来不及反应;家里的小孩、老人容易误操作;消费者收到无意下单的货后再退货,容易跟商家产生扯皮情况;可能会为网络诈骗提供便利。最重要的是,用户面临“开通易取消难”,即开通时不知情或者默认,而想取消时,平台则以承诺持续改进等一再“挽留”、以“一键开通、N键取消”等方式制造障碍。
免密支付功能,在方便用户花钱的同时,也应确保用户使用的知情权、选择权、安全权、“后悔权”、“取消权”等。每一项权利都关系用户的切身利益,需要引起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及时遏制免密支付乱象。
是否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应该由用户来决定。这既能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也能避免账户资金遭遇盗刷,即维护消费者资金安全保障权。应坚决纠正“被免密”现象。这需要有效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特别应强调经营者义务,并依据该法律开展免密支付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