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免密支付变成“误点支付”了

2024-09-13 07:18 来源:扬子晚报

  “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就是‘吞钱高手’!”近日,深圳消费者彭女士吐槽,自己不知何时“误点”就开通了这个设置,收到快递才发现,家里3岁的小朋友也可以网络购物。记者调查发现,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极速付款、小额自动扣费等网络支付设置,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有时候一不小心误操作就掉进陷阱,“莫名其妙”就花了钱。(9月12日工人日报)

  不用输入密码和消费者签名就能完成支付,所以免密支付如今广泛普及。然而,此前有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免密支付,直到频繁收到账单提醒才发现账号被盗。引发网友讨论的问题还有:支付过程太快,点一两下就下单成功,家里的小孩、老人更容易误操作;消费者收到无意下单的货后再退货,容易跟商家扯皮。而且,用户面临“开通易取消难”,即开通时不知情或者默认,而想取消时,平台则以承诺持续改进等一再“挽留”,“一键开通、N键取消”等方式制造障碍。

  针对免密支付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整改,需要有关方面总体部署,支付机构、电商平台乃至网店商家等有关各方共同参与。也就是说,免密支付功能,在方便用户花钱的同时,也要确保用户使用的知情权、选择权、安全权、“后悔权”、“取消权”等。这每一项权利都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需要引起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及时遏制免密支付乱象。

  首先,是否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应该由用户来决定。这既能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也能避免账户资金遭遇盗刷,即维护消费者安全保障权。要坚决纠正“被免密”现象。这需要有效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特别是实施条例重点细化了经营者义务,对自动续费等新领域的新问题作出了专门的规定。

  其次,针对用户“误点”要有相应的技术和制度安排。不仅是小孩、老人容易出现“误点”,中青年人群稍不留神也会如此,这种“免密+闪付”违背了消费者真实意愿,而且后续退货也会面临举证难等问题。所以,有必要针对容易“误点”现象,既要在技术层面需要进行修正和设防,也要解决“误点”带来的退货难、退款难,将免密支付列入七天无理由退货、退款。

  再次,要为用户取消免密支付功能提供便利。坦率地说,部分平台无论是“被免密”,还是“取消难”,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利益驱使。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会在用户交易支付中获取一定服务分成,电商平台会提升交易额,所以都想方设法让用户多消费、多支付,更不愿意用户取消免密支付功能。这无疑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须简化取消程序,方便用户一键取消。

  最后,也要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电商平台之间等充分竞争,通过市场竞争倒逼免密支付功能实现规范化,防止“误点”,取消该功能实现便民化,以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支付市场秩序。希望网友们反映的问题和专业人士的建议,能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加快整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再让免密支付变成“误点支付”了

2024年09月13日 07:18   来源:扬子晚报   冯海宁

  “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就是‘吞钱高手’!”近日,深圳消费者彭女士吐槽,自己不知何时“误点”就开通了这个设置,收到快递才发现,家里3岁的小朋友也可以网络购物。记者调查发现,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极速付款、小额自动扣费等网络支付设置,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有时候一不小心误操作就掉进陷阱,“莫名其妙”就花了钱。(9月12日工人日报)

  不用输入密码和消费者签名就能完成支付,所以免密支付如今广泛普及。然而,此前有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免密支付,直到频繁收到账单提醒才发现账号被盗。引发网友讨论的问题还有:支付过程太快,点一两下就下单成功,家里的小孩、老人更容易误操作;消费者收到无意下单的货后再退货,容易跟商家扯皮。而且,用户面临“开通易取消难”,即开通时不知情或者默认,而想取消时,平台则以承诺持续改进等一再“挽留”,“一键开通、N键取消”等方式制造障碍。

  针对免密支付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整改,需要有关方面总体部署,支付机构、电商平台乃至网店商家等有关各方共同参与。也就是说,免密支付功能,在方便用户花钱的同时,也要确保用户使用的知情权、选择权、安全权、“后悔权”、“取消权”等。这每一项权利都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需要引起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及时遏制免密支付乱象。

  首先,是否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应该由用户来决定。这既能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也能避免账户资金遭遇盗刷,即维护消费者安全保障权。要坚决纠正“被免密”现象。这需要有效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特别是实施条例重点细化了经营者义务,对自动续费等新领域的新问题作出了专门的规定。

  其次,针对用户“误点”要有相应的技术和制度安排。不仅是小孩、老人容易出现“误点”,中青年人群稍不留神也会如此,这种“免密+闪付”违背了消费者真实意愿,而且后续退货也会面临举证难等问题。所以,有必要针对容易“误点”现象,既要在技术层面需要进行修正和设防,也要解决“误点”带来的退货难、退款难,将免密支付列入七天无理由退货、退款。

  再次,要为用户取消免密支付功能提供便利。坦率地说,部分平台无论是“被免密”,还是“取消难”,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利益驱使。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会在用户交易支付中获取一定服务分成,电商平台会提升交易额,所以都想方设法让用户多消费、多支付,更不愿意用户取消免密支付功能。这无疑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须简化取消程序,方便用户一键取消。

  最后,也要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电商平台之间等充分竞争,通过市场竞争倒逼免密支付功能实现规范化,防止“误点”,取消该功能实现便民化,以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支付市场秩序。希望网友们反映的问题和专业人士的建议,能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加快整改。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