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就是‘吞钱高手’!”近日,深圳消费者彭女士吐槽,自己不知何时“误点”就开通了这个设置,收到快递才发现,家里3岁的小朋友也可以网络购物。记者调查发现,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极速付款、小额自动扣费等网络支付设置,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有时候一不小心误操作就掉进陷阱,“莫名其妙”就花了钱。(9月12日工人日报)
不用输入密码和消费者签名就能完成支付,所以免密支付如今广泛普及。然而,此前有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免密支付,直到频繁收到账单提醒才发现账号被盗。引发网友讨论的问题还有:支付过程太快,点一两下就下单成功,家里的小孩、老人更容易误操作;消费者收到无意下单的货后再退货,容易跟商家扯皮。而且,用户面临“开通易取消难”,即开通时不知情或者默认,而想取消时,平台则以承诺持续改进等一再“挽留”,“一键开通、N键取消”等方式制造障碍。
针对免密支付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整改,需要有关方面总体部署,支付机构、电商平台乃至网店商家等有关各方共同参与。也就是说,免密支付功能,在方便用户花钱的同时,也要确保用户使用的知情权、选择权、安全权、“后悔权”、“取消权”等。这每一项权利都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需要引起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及时遏制免密支付乱象。
首先,是否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应该由用户来决定。这既能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也能避免账户资金遭遇盗刷,即维护消费者安全保障权。要坚决纠正“被免密”现象。这需要有效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特别是实施条例重点细化了经营者义务,对自动续费等新领域的新问题作出了专门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