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禁入“地库”未免粗暴

2024-09-12 07:12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有网友反映,杭州萧山区某饭店地下车库禁止新能源汽车停放,并且有保安在劝阻。据悉,在杭州、宁波等地,先后有酒店、建筑大厦禁止新能源汽车停地下车库,被拦车主称“感觉被歧视了”。(9月11日潮新闻)

  当前人们对新能源汽车该不该进入地库停放争议很大,支持和反对的声音皆有。从各方反馈来看,分歧基本聚焦在合法性、可行性和安全风险方面,尤其是后者被讨论得最为频繁。现实中一些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被地库“劝退”,根本原因也是安全上的顾虑。

  新能源汽车安全风险果真大吗?貌似是这么回事,毕竟电车自燃事件屡见报端,但实际情况又如何?相关统计显示,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从2021年的万分之1.85降低到了2023年的万分之0.96,燃油车的起火率则在万分之1.5左右。整体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的起火率甚至低于燃油车,某些经营单位单纯以安全风险为由向新能源汽车下达“地库驱逐令”似乎并不成立。

  更何况,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恐怕也不大现实。“堵不如疏”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相关经验也表明,类似问题如果一味靠“堵”,非但无法得到解决,反倒可能弄巧成拙。简单粗暴拒绝新能源汽车进地库,于某些经营管理者是更方便了,但不可避免地会剥夺部分车主的停车权益,变相制造停车难题,增加社会管理成本。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逐渐提升、保有量增势明显。无论是从民生层面,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回答好新能源汽车停车安全之问都宜早不宜迟。具体来说,要做好相关科普工作,把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讲清楚、说明白,让更多人去除误解,摘下有色眼镜。除此之外,车库运营方也可考虑在空间设计上建立新能源汽车专属停车区域,进一步升级消防设施、做好应急处理方案等,这些思路都比“一刀切”禁入好得多。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能源汽车禁入“地库”未免粗暴

2024年09月12日 07:12   来源:广州日报   付迎红

  近日有网友反映,杭州萧山区某饭店地下车库禁止新能源汽车停放,并且有保安在劝阻。据悉,在杭州、宁波等地,先后有酒店、建筑大厦禁止新能源汽车停地下车库,被拦车主称“感觉被歧视了”。(9月11日潮新闻)

  当前人们对新能源汽车该不该进入地库停放争议很大,支持和反对的声音皆有。从各方反馈来看,分歧基本聚焦在合法性、可行性和安全风险方面,尤其是后者被讨论得最为频繁。现实中一些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被地库“劝退”,根本原因也是安全上的顾虑。

  新能源汽车安全风险果真大吗?貌似是这么回事,毕竟电车自燃事件屡见报端,但实际情况又如何?相关统计显示,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从2021年的万分之1.85降低到了2023年的万分之0.96,燃油车的起火率则在万分之1.5左右。整体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的起火率甚至低于燃油车,某些经营单位单纯以安全风险为由向新能源汽车下达“地库驱逐令”似乎并不成立。

  更何况,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恐怕也不大现实。“堵不如疏”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相关经验也表明,类似问题如果一味靠“堵”,非但无法得到解决,反倒可能弄巧成拙。简单粗暴拒绝新能源汽车进地库,于某些经营管理者是更方便了,但不可避免地会剥夺部分车主的停车权益,变相制造停车难题,增加社会管理成本。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逐渐提升、保有量增势明显。无论是从民生层面,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回答好新能源汽车停车安全之问都宜早不宜迟。具体来说,要做好相关科普工作,把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讲清楚、说明白,让更多人去除误解,摘下有色眼镜。除此之外,车库运营方也可考虑在空间设计上建立新能源汽车专属停车区域,进一步升级消防设施、做好应急处理方案等,这些思路都比“一刀切”禁入好得多。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