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 群众好办事

2024-09-11 08:58 来源:人民日报

  对话人:

  邹 翔 本报评论员

  朱浙萍 浙江日报评论员

  邹翔:2016年,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2018年3月,“最多跑一次”被写入这一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同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把“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经验做法”作为典型经验之一向全国推广。浙江如何孕育出“最多跑一次”改革?

  朱浙萍:“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浙江深厚的改革传统紧密相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根植于浙江数字经济的肥沃土壤。

  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数字浙江”建设部署,为浙江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浙江已实现政务服务“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浙里办”集纳政务服务3600余项,汇聚便民惠企服务2000余条,极大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成为改革种子结出累累硕果的一个缩影。

  邹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服务无止境,改革不停步。打开浙江政务服务网的《浙江省“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会发现,绝大多数事项后面已经标注上了“跑零次”。

  今年初,浙江“跑一次没办成兜底窗口”引发广泛关注。不断深化和拓展中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动力何来,未来方向是什么?

  朱浙萍: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不断升级的需求,就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动力源泉。

  比如设立“兜底窗口”,让依照常规“技术判断”不好办、但遵循“价值判断”应该办的各类“疑难事项”,都能得到兜底办理。

  又如“最多跑一次”向“跑零次”升级,是从企业和群众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掌上办”“网上办”“无感办”。

  当前浙江正在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提档升级,意味着不仅要把事情办成,还要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衍生服务。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改革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一以贯之。

  邹翔: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跑多次”到“最多跑一次”不是简单的数量改变,背后是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化运用,促使办事流程、服务理念、治理方式的革新。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才能推动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朱浙萍:今年3月,湖州市一名农户养殖的虾苗出现问题。他的女儿通过“浙里办”搜索,判断省农业农村厅应该有办法解决。农户上午在其官微求助,下午就得到了远程帮助指导,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收获多方点赞。

  实际上,“前台窗口”的“跑一次”或“跑零次”,意味着“后台车间”的流程再造和系统重塑。为打破数据壁垒,浙江开通多条“数据高铁”,实现异构系统千余类公共数据的分钟级共享,为各领域数字化改革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全域覆盖、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整体智治体系加快形成,以硬件更新迭代推动“软件”优化提升。可以说,改革不仅是各个领域政策举措的调整优化,更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理念观念的更新升级。

  邹翔:提升改革成效,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随着改革的深入,“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剩下的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继续深化?

  朱浙萍:哪里有问题,哪有就有改革的突破口。“最多跑一次”改革正是以解决群众和企业痛点问题为鲜明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牵引来找思路、找办法。

  一方面,形成从问题出发到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真正做到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另一方面,要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撬动效应,以此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行政、司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各领域改革,推动政府效能提升。

  目前,“一窗通拍”服务惠及群众3350万余人次,每年可为群众节约办理费用约2亿元;“一件事”改革实现多部门关联事项由一个部门受理、一次办结,再造了服务流程,实现了服务“增值”……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仍在阔步前行。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始终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定能汇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磅礴力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多跑一次 群众好办事

2024年09月11日 08:58   来源:人民日报   

  对话人:

  邹 翔 本报评论员

  朱浙萍 浙江日报评论员

  邹翔:2016年,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2018年3月,“最多跑一次”被写入这一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同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把“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经验做法”作为典型经验之一向全国推广。浙江如何孕育出“最多跑一次”改革?

  朱浙萍:“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浙江深厚的改革传统紧密相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根植于浙江数字经济的肥沃土壤。

  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数字浙江”建设部署,为浙江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浙江已实现政务服务“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浙里办”集纳政务服务3600余项,汇聚便民惠企服务2000余条,极大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成为改革种子结出累累硕果的一个缩影。

  邹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服务无止境,改革不停步。打开浙江政务服务网的《浙江省“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会发现,绝大多数事项后面已经标注上了“跑零次”。

  今年初,浙江“跑一次没办成兜底窗口”引发广泛关注。不断深化和拓展中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动力何来,未来方向是什么?

  朱浙萍: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不断升级的需求,就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动力源泉。

  比如设立“兜底窗口”,让依照常规“技术判断”不好办、但遵循“价值判断”应该办的各类“疑难事项”,都能得到兜底办理。

  又如“最多跑一次”向“跑零次”升级,是从企业和群众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掌上办”“网上办”“无感办”。

  当前浙江正在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提档升级,意味着不仅要把事情办成,还要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衍生服务。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改革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一以贯之。

  邹翔: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跑多次”到“最多跑一次”不是简单的数量改变,背后是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化运用,促使办事流程、服务理念、治理方式的革新。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才能推动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朱浙萍:今年3月,湖州市一名农户养殖的虾苗出现问题。他的女儿通过“浙里办”搜索,判断省农业农村厅应该有办法解决。农户上午在其官微求助,下午就得到了远程帮助指导,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收获多方点赞。

  实际上,“前台窗口”的“跑一次”或“跑零次”,意味着“后台车间”的流程再造和系统重塑。为打破数据壁垒,浙江开通多条“数据高铁”,实现异构系统千余类公共数据的分钟级共享,为各领域数字化改革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全域覆盖、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整体智治体系加快形成,以硬件更新迭代推动“软件”优化提升。可以说,改革不仅是各个领域政策举措的调整优化,更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理念观念的更新升级。

  邹翔:提升改革成效,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随着改革的深入,“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剩下的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继续深化?

  朱浙萍:哪里有问题,哪有就有改革的突破口。“最多跑一次”改革正是以解决群众和企业痛点问题为鲜明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牵引来找思路、找办法。

  一方面,形成从问题出发到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真正做到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另一方面,要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撬动效应,以此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行政、司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各领域改革,推动政府效能提升。

  目前,“一窗通拍”服务惠及群众3350万余人次,每年可为群众节约办理费用约2亿元;“一件事”改革实现多部门关联事项由一个部门受理、一次办结,再造了服务流程,实现了服务“增值”……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仍在阔步前行。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始终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定能汇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