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学生买“三无产品”,网红岂能无视食安红线?

2024-09-11 07:10 来源:深圳特区报

  造型精美、口味多样,咬一口还有“爆浆”的感觉……最近,一种叫做蜡瓶糖的零食成了“小孩圈”的新宠。这种新式糖果号称“纯手工制作”,却没有完整包装,且只能咀嚼,不能咽下去,还有奇怪气味,实为典型“三无产品”。在网红主播极力推销下,孩子们跟风购买食用,却对吃进嘴里的到底是什么一无所知,无疑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看看网友都怎么说。

  @红锦绿鲤:蜡瓶糖迅速成为网红食品,在于其精准地捕捉了孩子的消费心理。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外观,让小孩有独特的食用体验。

  @科技教主-娜娜:红出圈本是好事,但红的方向不能跑偏。尤其是食品安全无小事,从采购到上桌,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这是底线,也是食品行业准入的最低门槛,不能因为“红”就降低要求,倘若质量不过关,就必须严查狠打,不能姑息。

  @有书可佐酒:食品安全无小事,盲目跟风不可取。蜡瓶糖没有相关配料组成说明,没有食用安全提示,没有生产厂家和出厂地址,甚至可能都没经过食品质量检测,怎能让人放心入口咀嚼?

  @狼夫人lola:蜡瓶糖成网红食品却隐患重重。三无产品、成分不明、添加剂多,还破坏环境。监管部门需严查,电商平台要尽责。家长应提高警惕,让孩子远离蜡瓶糖。

  @锦鲤正能量:蜡瓶糖爆火,看似是一场有趣的消费潮流,实则暗藏诸多问题。从自制食品的包装标签缺失,到新兴食品品类缺乏规范标准,再到儿童出镜推销的违规行为,无一不在挑战法律底线。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家长和孩子的抵制,更需要监管部门主动出击,严格执法,加强对校园周边和电商平台的监管,从源头杜绝此类问题食品。(整理:钟智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诱导学生买“三无产品”,网红岂能无视食安红线?

2024年09月11日 07:10   来源:深圳特区报   钟智维

  造型精美、口味多样,咬一口还有“爆浆”的感觉……最近,一种叫做蜡瓶糖的零食成了“小孩圈”的新宠。这种新式糖果号称“纯手工制作”,却没有完整包装,且只能咀嚼,不能咽下去,还有奇怪气味,实为典型“三无产品”。在网红主播极力推销下,孩子们跟风购买食用,却对吃进嘴里的到底是什么一无所知,无疑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看看网友都怎么说。

  @红锦绿鲤:蜡瓶糖迅速成为网红食品,在于其精准地捕捉了孩子的消费心理。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外观,让小孩有独特的食用体验。

  @科技教主-娜娜:红出圈本是好事,但红的方向不能跑偏。尤其是食品安全无小事,从采购到上桌,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这是底线,也是食品行业准入的最低门槛,不能因为“红”就降低要求,倘若质量不过关,就必须严查狠打,不能姑息。

  @有书可佐酒:食品安全无小事,盲目跟风不可取。蜡瓶糖没有相关配料组成说明,没有食用安全提示,没有生产厂家和出厂地址,甚至可能都没经过食品质量检测,怎能让人放心入口咀嚼?

  @狼夫人lola:蜡瓶糖成网红食品却隐患重重。三无产品、成分不明、添加剂多,还破坏环境。监管部门需严查,电商平台要尽责。家长应提高警惕,让孩子远离蜡瓶糖。

  @锦鲤正能量:蜡瓶糖爆火,看似是一场有趣的消费潮流,实则暗藏诸多问题。从自制食品的包装标签缺失,到新兴食品品类缺乏规范标准,再到儿童出镜推销的违规行为,无一不在挑战法律底线。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家长和孩子的抵制,更需要监管部门主动出击,严格执法,加强对校园周边和电商平台的监管,从源头杜绝此类问题食品。(整理:钟智维)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