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343万对,同比减少49.8万对。近年来,年轻女性恐婚恐育的现象也层见叠出。互联网中关于生育、丈夫婚内出轨、家暴等婚姻负面视频或新闻下常有“随机吓死一位女大学生”“首先,我很感激我的妈妈,其次,我会当一个好后妈”等言论出现。其实不是捕风捉影,不结婚、不生子已经成为许多年轻女性的共识,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
如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加剧,国家鼓励结婚生育,出台各项生育支持政策。然而,效果不甚理想,这样的现状是否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背后是复杂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解决问题得对症下药,那么首先得找准、找对“症”。女性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不是真的“恐惧”,却是真的“抗拒”。
女性向来是不恐的。回顾历史,中国人曾有“多子多福”的固有信念。即便在科学技术不发达、医疗水平低下的过去,女性都会选择生育孩子甚至不止一个,最糟糕的情况生产甚至都不需要去医院,也不需要专业的医生参与,而是产妇在自家屋里就完成了。
女性不愿的根本原因在于“价值权衡”,“愿不愿”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值不值”。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出轨、家暴等婚姻悲剧时有发生。付出真情却被重重伤害,这其实就是经济学上中所谓“投入产出比”为负了。基于“风险规避”的考量,许多女性选择不结婚,结婚率上不去那生育自然也成问题。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写过一本名为《“坏”比“好”更强大》的书,在心理学上叫做“负面偏好”,即人们更容易关注那些不好的消息,坏消息的影响力总是比好消息大。加之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加剧了坏消息的传播,人们的观念也渐渐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