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黄牛”无孔不入,破坏秩序

2024-09-02 11:09 来源:人民网

  有网友吐槽:哪里有需求,哪里有“黄牛”。

  说起“黄牛”,并不新鲜。从倒卖春运火车票,再到如今盯上知名博物馆、热门演唱会门票、专家号等,一旦某个领域出现“供不应求”的苗头,就会滋生“黄牛”作乱。“黄牛”之恶在于,大肆加价倒卖有限的资源,加剧供需失衡。对此,相关治理一直没有停止,也取得过阶段性成效。

  但也要看到,在互联网时代,更加专业化的“黄牛”频频利用技术手段“捷足先登”,有票必倒,致使群众常常陷入“一票(号)难求”的境地。当下,“互联网黄牛”已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其种种恶行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民众权益。

  暑期旅游旺季,许多游客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文化和历史脉络,或预约进入知名高校感受学术气息,“互联网黄牛”却成“拦路虎”。有网友反映:提前半个月蹲守官方预约平台,天天抢票点到手抽筋,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牛”公然在网上吆喝兜售相关门票。“互联网黄牛”究竟有多猖獗?有博物馆数据显示,高峰时超99%抢票的都是“黄牛”,导致官方放票“秒没”。据报道,记者在某博物馆外随机采访30位游客,只有2人是通过正规渠道预约,其他28人都是购买“黄牛票”。原本免费预约的入门凭证,在“黄牛”处要价多达数百元一位,令人大跌眼镜。“互联网黄牛”的此类行径,既破坏了公益参观的初衷,又侵犯了游客的权益,还扰乱了票务预约秩序。

  类似乱象也发生在演唱会的幕后。“凤凰传奇”演唱会1380元内场票炒到近7000元,刘德华演唱会2580元门票被炒到68880元……暑期多场热门演唱会,许多歌迷根本抢不到官方售票,持续沦为“陪跑”。第三方票务平台却显示各个档位门票均有库存,歌迷想要获得,必须付出高额溢价。这之中,不少“黄牛”摇身一变成为“正规商家”入驻票务平台。在“洗白”的背后,还存在交钱就能代办“保过”平台审核的专门机构。倒票甚至形成产业链,票务交易乌烟瘴气,平台审核把关不严,妨碍演出行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凸显“互联网黄牛”之丑陋的,是瞄准医院专家号的“号贩子”。他们要么借助非法软件侵入医院挂号系统,要么通过不可告人的“人脉网”,锁定号源。“互联网黄牛”恶意抢占优质医疗资源的结果是,即便患者全家上阵齐刷号,依然可能是徒劳。在贪婪的“互联网黄牛”面前,有患者花了多于正常渠道八倍的钱才看上病。“互联网黄牛”严重干扰公共医疗服务,给承受病痛的患者加添经济负担,更影响社会和谐。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代抢”往往需要提供实名,“黄牛”据此掌握买家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一系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成倍增加,蕴含更多隐患。

  凡此种种,劣迹斑斑,“互联网黄牛”犹如附着在社会肌体上吸血的“牛虻”。面对“互联网黄牛”魔高一尺,治理惩处必须道高一丈。这是维护群众正当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执法监管的职责所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互联网黄牛”无孔不入,破坏秩序

2024年09月02日 11:09   来源:人民网   蒋萌

  有网友吐槽:哪里有需求,哪里有“黄牛”。

  说起“黄牛”,并不新鲜。从倒卖春运火车票,再到如今盯上知名博物馆、热门演唱会门票、专家号等,一旦某个领域出现“供不应求”的苗头,就会滋生“黄牛”作乱。“黄牛”之恶在于,大肆加价倒卖有限的资源,加剧供需失衡。对此,相关治理一直没有停止,也取得过阶段性成效。

  但也要看到,在互联网时代,更加专业化的“黄牛”频频利用技术手段“捷足先登”,有票必倒,致使群众常常陷入“一票(号)难求”的境地。当下,“互联网黄牛”已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其种种恶行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民众权益。

  暑期旅游旺季,许多游客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文化和历史脉络,或预约进入知名高校感受学术气息,“互联网黄牛”却成“拦路虎”。有网友反映:提前半个月蹲守官方预约平台,天天抢票点到手抽筋,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牛”公然在网上吆喝兜售相关门票。“互联网黄牛”究竟有多猖獗?有博物馆数据显示,高峰时超99%抢票的都是“黄牛”,导致官方放票“秒没”。据报道,记者在某博物馆外随机采访30位游客,只有2人是通过正规渠道预约,其他28人都是购买“黄牛票”。原本免费预约的入门凭证,在“黄牛”处要价多达数百元一位,令人大跌眼镜。“互联网黄牛”的此类行径,既破坏了公益参观的初衷,又侵犯了游客的权益,还扰乱了票务预约秩序。

  类似乱象也发生在演唱会的幕后。“凤凰传奇”演唱会1380元内场票炒到近7000元,刘德华演唱会2580元门票被炒到68880元……暑期多场热门演唱会,许多歌迷根本抢不到官方售票,持续沦为“陪跑”。第三方票务平台却显示各个档位门票均有库存,歌迷想要获得,必须付出高额溢价。这之中,不少“黄牛”摇身一变成为“正规商家”入驻票务平台。在“洗白”的背后,还存在交钱就能代办“保过”平台审核的专门机构。倒票甚至形成产业链,票务交易乌烟瘴气,平台审核把关不严,妨碍演出行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凸显“互联网黄牛”之丑陋的,是瞄准医院专家号的“号贩子”。他们要么借助非法软件侵入医院挂号系统,要么通过不可告人的“人脉网”,锁定号源。“互联网黄牛”恶意抢占优质医疗资源的结果是,即便患者全家上阵齐刷号,依然可能是徒劳。在贪婪的“互联网黄牛”面前,有患者花了多于正常渠道八倍的钱才看上病。“互联网黄牛”严重干扰公共医疗服务,给承受病痛的患者加添经济负担,更影响社会和谐。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代抢”往往需要提供实名,“黄牛”据此掌握买家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一系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成倍增加,蕴含更多隐患。

  凡此种种,劣迹斑斑,“互联网黄牛”犹如附着在社会肌体上吸血的“牛虻”。面对“互联网黄牛”魔高一尺,治理惩处必须道高一丈。这是维护群众正当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执法监管的职责所在。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