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售卖机不该有侵犯隐私“小心机”

2024-08-30 09:05 来源:扬子晚报

  近日,上海高校教师刘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对上海28所高校内的45台自动售卖机实地测试发现,仅有5台未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另外40台中,多数需要绑定手机号码,有的要在关注公众号的同时,还需要绑定微信号,有的还存在诱导消费者使用微信或支付宝刷脸支付的情况。(8月29日澎湃新闻)

  自动售卖机,作为移动支付的一种智能化设施,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大学校园、地铁站、城市公园、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均有自动售卖机,给市民消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人们通过自动售卖机购物,只是花几块钱买瓶饮料,却需要绑定手机号码、微信号等,甚至消费者被诱导刷脸支付,把个人信息交给自动售卖机。否则,就无法付款,不能成功购物。这明显属于过度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因为按照现在的互联网技术,消费者其实直接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成功付款,并不必须绑定手机号码、微信号。

  自动售卖机过度获取用户个人信息操作背后的“小心机”不言而喻,就是以此建立数据库,对消费者进行用户画像,进而对用户进行精准推送,增加用户黏性,增强用户消费欲望,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但从法律角度来说,自动售卖机过度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规定,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得采用一次概括授权、默认授权等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

  合法、正当、必要是商家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基本原则,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任何时候都不可以突破和逾越,必须时刻遵循。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决不允许商家滥用技术手段过度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对过度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商家、APP,监管部门不能视而不见,应当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督促商家整改。其次,工信、网信等主管部门为规范商家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立规矩、定标准,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办法标准,明确商家不得收集个人信息的范围,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参考。再者,畅通举报通道,设置一键举报功能,方便用户及时举报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商家。

  总而言之,科技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作为侵犯个人信息的工具。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自动售卖机不该有侵犯隐私“小心机”

2024年08月30日 09:05   来源:扬子晚报   何勇

  近日,上海高校教师刘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对上海28所高校内的45台自动售卖机实地测试发现,仅有5台未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另外40台中,多数需要绑定手机号码,有的要在关注公众号的同时,还需要绑定微信号,有的还存在诱导消费者使用微信或支付宝刷脸支付的情况。(8月29日澎湃新闻)

  自动售卖机,作为移动支付的一种智能化设施,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大学校园、地铁站、城市公园、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均有自动售卖机,给市民消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人们通过自动售卖机购物,只是花几块钱买瓶饮料,却需要绑定手机号码、微信号等,甚至消费者被诱导刷脸支付,把个人信息交给自动售卖机。否则,就无法付款,不能成功购物。这明显属于过度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因为按照现在的互联网技术,消费者其实直接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成功付款,并不必须绑定手机号码、微信号。

  自动售卖机过度获取用户个人信息操作背后的“小心机”不言而喻,就是以此建立数据库,对消费者进行用户画像,进而对用户进行精准推送,增加用户黏性,增强用户消费欲望,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但从法律角度来说,自动售卖机过度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规定,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得采用一次概括授权、默认授权等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

  合法、正当、必要是商家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基本原则,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任何时候都不可以突破和逾越,必须时刻遵循。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决不允许商家滥用技术手段过度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对过度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商家、APP,监管部门不能视而不见,应当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督促商家整改。其次,工信、网信等主管部门为规范商家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立规矩、定标准,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办法标准,明确商家不得收集个人信息的范围,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参考。再者,畅通举报通道,设置一键举报功能,方便用户及时举报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商家。

  总而言之,科技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作为侵犯个人信息的工具。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