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幼童“禁闭”,算啥“立规矩”

2024-08-29 08:32 来源:北京晚报

  8月24日贵阳飞上海的一趟航班上,两名女乘客因忍受不了1岁多的小女孩哭闹,把女童从奶奶身边抱走,关到机舱厕所内训话。据报道,其中一名女乘客把教育幼童的视频发到网上,并在配文中表示,这是在“立规矩”。

  近年来,如何看待孩子在飞机和高铁上哭闹,屡屡引发争议。但无论如何,陌生人给1岁多的孩子“立规矩”,甚至将孩子“关禁闭”,还是让很多网友无法接受。

  1岁多的孩子哭闹,既是天性和本能,也是表达负面情绪的主要方式。客观上,孩子哭闹影响其他乘客。但愤而起身,拽娃进厕,以“不安静就别出来”的威胁言辞,强迫幼童保持安静,显然越界了。

  把1岁多的孩子关进厕所“立规矩”,显然是两名乘客“没规矩”。不帮家长一起安抚哭闹幼童,反而将幼童与家人分离,限制孩子活动自由,置于密闭空间且不断训话,两名乘客是否想到孩子的心理感受?“连续三分钟里没有哭,就带孩子出去找奶奶”,又哪里是正常的说理教育?据航司发布的声明,两名乘客的所作所为经过了孩子祖母的同意。暂且不论这同意是真心的还是无措的,即便孩子家长同意,空中“关禁闭”、言语恫吓又是哪门子的“规矩”。

  我们的社会已经容不下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哭闹声了吗?近年来,舆论不断放大孩子哭闹对成年旅客的影响,以至于一些乘客或在高铁上训斥哭闹幼童,或在网络谴责家长。对哭闹儿童的“抵制”,促使更多乘客大幅降低对公共场所幼童哭声的忍耐度。然而,尊老爱幼一向是我们推崇的社会美德,每个人也都是从会哭的小孩子成长起来的,幼童的身心健康需要格外的关心照料。连孩子哭闹都容不下,又谈什么包容?

  只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意味着要与不同年龄段的旅客相遇,与每个人的合理需求共处。为了达成成年世界的需求,抛开幼童所处年龄段的身心特点,甚至不惜给他们留下童年创伤,这不叫主持公道,而是不近人情。什么叫规矩?让孩子旅途有更舒适的体验,让哭闹的幼童能够得到成年旅客的抚慰,才是该有的规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关幼童“禁闭”,算啥“立规矩”

2024年08月29日 08:32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8月24日贵阳飞上海的一趟航班上,两名女乘客因忍受不了1岁多的小女孩哭闹,把女童从奶奶身边抱走,关到机舱厕所内训话。据报道,其中一名女乘客把教育幼童的视频发到网上,并在配文中表示,这是在“立规矩”。

  近年来,如何看待孩子在飞机和高铁上哭闹,屡屡引发争议。但无论如何,陌生人给1岁多的孩子“立规矩”,甚至将孩子“关禁闭”,还是让很多网友无法接受。

  1岁多的孩子哭闹,既是天性和本能,也是表达负面情绪的主要方式。客观上,孩子哭闹影响其他乘客。但愤而起身,拽娃进厕,以“不安静就别出来”的威胁言辞,强迫幼童保持安静,显然越界了。

  把1岁多的孩子关进厕所“立规矩”,显然是两名乘客“没规矩”。不帮家长一起安抚哭闹幼童,反而将幼童与家人分离,限制孩子活动自由,置于密闭空间且不断训话,两名乘客是否想到孩子的心理感受?“连续三分钟里没有哭,就带孩子出去找奶奶”,又哪里是正常的说理教育?据航司发布的声明,两名乘客的所作所为经过了孩子祖母的同意。暂且不论这同意是真心的还是无措的,即便孩子家长同意,空中“关禁闭”、言语恫吓又是哪门子的“规矩”。

  我们的社会已经容不下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哭闹声了吗?近年来,舆论不断放大孩子哭闹对成年旅客的影响,以至于一些乘客或在高铁上训斥哭闹幼童,或在网络谴责家长。对哭闹儿童的“抵制”,促使更多乘客大幅降低对公共场所幼童哭声的忍耐度。然而,尊老爱幼一向是我们推崇的社会美德,每个人也都是从会哭的小孩子成长起来的,幼童的身心健康需要格外的关心照料。连孩子哭闹都容不下,又谈什么包容?

  只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意味着要与不同年龄段的旅客相遇,与每个人的合理需求共处。为了达成成年世界的需求,抛开幼童所处年龄段的身心特点,甚至不惜给他们留下童年创伤,这不叫主持公道,而是不近人情。什么叫规矩?让孩子旅途有更舒适的体验,让哭闹的幼童能够得到成年旅客的抚慰,才是该有的规矩。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