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裹”跑出“加速度” 折射中国经济澎湃活力

2024-08-16 15: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物在流动,人也在流动,一幅流动的社会图景,彰显的是社会活力,也是熙熙攘攘的烟火气。我们相信,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快递业,会给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1000亿件,比2023年达到千亿件提前了71天。今年以来,我国邮政快递业持续快速发展,月均业务量超130亿件,月均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小包裹”跑出“加速度”,业务量达到新高度,这事儿不简单。

  应当看到,快递业联系千家万户、连通线上线下,既是畅通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渠道,也是观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扇窗口。快递业持续快速发展,正是我国消费市场回暖、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缩影,也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

  为推动实现货畅其流,我国快递业一方面积极融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共同发力,形成多式联运;另一方面,行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从推动寄递服务更快更有针对性的“大数据+前置仓”,到提高包裹处理效率的智能称重自动化分拣装备,再到偏远农村地区提供派件服务的无人车、无人机……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与快递业深度融合,促进了货物的加速流通。

  当然,快递业既探索新业态,也开拓新天地。不仅仅是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展现大作为,随着中国物流“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货通全球”的效率日渐提升,其在服务国际循环方面也同样是日新其力。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4.4个百分点。可以说,触角越远,发展空间越大,了不起的“中国速度”与响当当的“中国效率”,有力提升了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不断给世界带来发展新机遇。

  未来,“小包裹”依旧有大发展。随着经济活力的不断释放,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快递业务量的空间也会不断优化,特别是市场在向农村下沉的过程中,信息化、数字化红利将得到有效延展。下一步,快递行业要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还需不断适应产业变革新形势、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通过精耕细作和优化布局,持续深化产业协同,推动服务链条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以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小包裹,大作为。物在流动,人也在流动,一幅流动的社会图景,彰显的是社会活力,也是熙熙攘攘的烟火气。我们相信,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快递业,会给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从快递增速感知活力中国

     快递半年突破800亿件的另一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包裹”跑出“加速度” 折射中国经济澎湃活力

2024年08月16日 15: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物在流动,人也在流动,一幅流动的社会图景,彰显的是社会活力,也是熙熙攘攘的烟火气。我们相信,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快递业,会给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1000亿件,比2023年达到千亿件提前了71天。今年以来,我国邮政快递业持续快速发展,月均业务量超130亿件,月均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小包裹”跑出“加速度”,业务量达到新高度,这事儿不简单。

  应当看到,快递业联系千家万户、连通线上线下,既是畅通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渠道,也是观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扇窗口。快递业持续快速发展,正是我国消费市场回暖、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缩影,也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

  为推动实现货畅其流,我国快递业一方面积极融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共同发力,形成多式联运;另一方面,行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从推动寄递服务更快更有针对性的“大数据+前置仓”,到提高包裹处理效率的智能称重自动化分拣装备,再到偏远农村地区提供派件服务的无人车、无人机……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与快递业深度融合,促进了货物的加速流通。

  当然,快递业既探索新业态,也开拓新天地。不仅仅是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展现大作为,随着中国物流“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货通全球”的效率日渐提升,其在服务国际循环方面也同样是日新其力。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4.4个百分点。可以说,触角越远,发展空间越大,了不起的“中国速度”与响当当的“中国效率”,有力提升了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不断给世界带来发展新机遇。

  未来,“小包裹”依旧有大发展。随着经济活力的不断释放,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快递业务量的空间也会不断优化,特别是市场在向农村下沉的过程中,信息化、数字化红利将得到有效延展。下一步,快递行业要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还需不断适应产业变革新形势、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通过精耕细作和优化布局,持续深化产业协同,推动服务链条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以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小包裹,大作为。物在流动,人也在流动,一幅流动的社会图景,彰显的是社会活力,也是熙熙攘攘的烟火气。我们相信,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快递业,会给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从快递增速感知活力中国

     快递半年突破800亿件的另一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