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依靠创新实践不懈探索。
网购时,快递过度包装既消耗材料,也易造成污染。为包装“瘦身”,构建绿色包装标准体系,为生态环境“减负”。
云南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进村庄、吃庄稼。从“人防+技防”安全保护、投保公众责任保险,到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人象和谐共处”模式持续升级。
快递包装“瘦身”与野生大象保护,都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鲜明底色。四川剑阁翠云廊,“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日常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2万余株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柏苍翠挺立;陕西汉中天汉湿地公园,曾经污水横流的地方变成市民“幸福园”,实现绿在水中、人在画中;福建三明举办徒步体验活动,群众参与节能环保、垃圾分类、生物多样性等知识问答、游戏互动……近年来,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宝钢股份宝山基地的厂房内,已无需人工作业,灯光时常关闭,成为“黑灯工厂”;工厂外,有一座动物园,梅花鹿、蓝孔雀等敏感地“监测”园区内生态。原本高污染、高耗能的钢铁行业向“绿色制造”进军,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实现双提升。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