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没地方停,这是许多司机的烦恼。就此问题,北京交通部门改革创新,5年来,全市累计挖掘、提供有偿错时共享车位6万余个。这在缓解市民急难愁盼的同时,也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启发。
停车难是大城市的普遍问题。目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逾750万辆,车位缺口更加明显。老旧小区里,频频上演抢车位大战,一些人甚至上锁占位;大医院周边,天天排起汽车长龙,缓慢腾挪导致区域交通堵塞……车位的供需矛盾降低了有车用车的实际体验,也时而引发矛盾摩擦。
资源紧平衡是现实,如何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关键。近些年,基层已经开始了各项探索,特别是今年,政府部门将有偿错时共享停车,纳入“每月一题”重点推进、集中“解题”。沿着互通有无的思路,出现了一批成熟经验。比如,写字楼等公共场所的停车需求具有明显的潮汐特征,与周边居民能够形成互配;企事业单位往往建有配套停车场,鼓励符合条件的“敞开大门”有利于实现共赢。种种案例无不说明,面对棘手难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挖掘”出的6万余个车位,虽然不足以完全“解渴”,但至少代表了一个方向。继续做好资源拓展,关键是要减少摩擦系数。这可能是一些单位的安全顾虑,停车超时的误事隐患,等等。期待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配套机制,持续夯实“停车入位、停车付费、到时就走、违停受罚”的共识,让限时车位发挥更大效能。
以更大视野来看,停车难只是生活掣肘之一,而类似的共享思路可以灵活运用。当一些市民苦恼锻炼场所不足时,学校体育场馆能否应开尽开?当一些老人苦恼用餐不便时,社区的空闲场所能否引进餐饮服务?多以整体视角盘点资源、联通资源,城市生活的便利度一定能够继续提升。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生活服务的需求水涨船高,而资源终有上限,必须要靠治理能力的优化满足民之所需。向前一步,举一反三,因地制宜盘活“沉睡”资源,城市的宜居成色会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