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博物馆文创

2024-08-02 07:19 来源:光明网

  暑假期间,多地博物馆再现“一票难求”的盛况,连带着博物馆文创也风头无二。近日,“甘肃省博物馆卖麻辣烫”登上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不过,这可不是能让你大快朵颐的真的天水麻辣烫,而是以此为原型开发的毛绒花束,包括丸子、年糕、香菇等“菜品”。虽然不能饱腹,但仪式感满格——挑选完毕后,工作人员会依次询问顾客口味、洒上“秘制酱料”,并耐心“烹煮”,最后一步才是结账拿走。不出意料,该款文创在官方直播间已经售罄。

  眼下,另一个文创“宠儿”当属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周边文创了。近来,随着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开幕,为展览开发的丰富文创产品也迅速出圈,不少人甚至不惜为此花费数千元,多件爆款被卖断货,社交媒体上晒“埃及展战利品”成热门话题。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博物馆文创都能如此热销,爆款之外是“沉默的大多数”——电商平台上一些博物馆的官方店铺中,文创产品的成交量寥寥;线下的文创店中,进门一探究竟的不少,不过多数人出门时“两手空空”。从不少网友的反馈来看,不是舍不得掏腰包,而是实在提不起兴趣。

  如果从2013年故宫文创爆火并开启文创浪潮算起,到现在已有至少10年之久。这期间,大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文化表达的渴望也日益强烈。在最初的好奇和新鲜感退去之后,对于博物馆文创,他们早已不满足于“纪念品味”浓厚的那些产品,对那些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单复制拼接的粗糙表达早已厌倦,希望文创的范畴能不断被拓展,在冰箱贴、文具、服饰、食品这惯用的“几件套”之外,能有更多的形态和更高级的“玩法”。文创产品研发和创新跟不上需求端水位上涨,自然就退出了大众视线。

  在不少人看来,博物馆开发文创,不过是开源以增加收入的手段。这当然是事实,不过并非事实的全貌。对于博物馆来说,文创是它们伸向大众的柔软灵活的触角,或精美或丑萌的外观下,是对文化内涵深入浅出的表达。它们是一个个钩子,先是钩住你的眼球,然后勾起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吸引你去探究文创背后真实的文物的故事。对于大众来说,博物馆文创则是自己“拥有”一所博物馆的方式,购买文创不仅是占有具体的那件实物,更是获得一种体验。那些文创出现在你的生活空间,也走进了你的心灵,影响着你的生活方式。最显而易见的一点便是,它带给你情感上的认同和满足,用时下的流行词来说,“情绪价值拉满”。

  文创,早已不是博物馆工作可有可无的部分,也已成为文化消费长青的时尚。的确,博物馆文创的竞争日益激烈,但大众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分众化。找准题材,“小而美”的文创也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何其有幸,中华五千年文明为我们留下浩繁文物,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换句话说,都有打造独家IP的家底。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阐释能力,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提炼这些文化要素并进行创新表达。好创意+老文化=好生意?在文创开发中,这个公式似乎是成立的,但我们不该局限于此。如此丰富的文化矿藏,始终盎然的公众热情,值得我们潜心耕耘、创新探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博物馆文创

2024年08月02日 07:19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暑假期间,多地博物馆再现“一票难求”的盛况,连带着博物馆文创也风头无二。近日,“甘肃省博物馆卖麻辣烫”登上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不过,这可不是能让你大快朵颐的真的天水麻辣烫,而是以此为原型开发的毛绒花束,包括丸子、年糕、香菇等“菜品”。虽然不能饱腹,但仪式感满格——挑选完毕后,工作人员会依次询问顾客口味、洒上“秘制酱料”,并耐心“烹煮”,最后一步才是结账拿走。不出意料,该款文创在官方直播间已经售罄。

  眼下,另一个文创“宠儿”当属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周边文创了。近来,随着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开幕,为展览开发的丰富文创产品也迅速出圈,不少人甚至不惜为此花费数千元,多件爆款被卖断货,社交媒体上晒“埃及展战利品”成热门话题。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博物馆文创都能如此热销,爆款之外是“沉默的大多数”——电商平台上一些博物馆的官方店铺中,文创产品的成交量寥寥;线下的文创店中,进门一探究竟的不少,不过多数人出门时“两手空空”。从不少网友的反馈来看,不是舍不得掏腰包,而是实在提不起兴趣。

  如果从2013年故宫文创爆火并开启文创浪潮算起,到现在已有至少10年之久。这期间,大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文化表达的渴望也日益强烈。在最初的好奇和新鲜感退去之后,对于博物馆文创,他们早已不满足于“纪念品味”浓厚的那些产品,对那些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单复制拼接的粗糙表达早已厌倦,希望文创的范畴能不断被拓展,在冰箱贴、文具、服饰、食品这惯用的“几件套”之外,能有更多的形态和更高级的“玩法”。文创产品研发和创新跟不上需求端水位上涨,自然就退出了大众视线。

  在不少人看来,博物馆开发文创,不过是开源以增加收入的手段。这当然是事实,不过并非事实的全貌。对于博物馆来说,文创是它们伸向大众的柔软灵活的触角,或精美或丑萌的外观下,是对文化内涵深入浅出的表达。它们是一个个钩子,先是钩住你的眼球,然后勾起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吸引你去探究文创背后真实的文物的故事。对于大众来说,博物馆文创则是自己“拥有”一所博物馆的方式,购买文创不仅是占有具体的那件实物,更是获得一种体验。那些文创出现在你的生活空间,也走进了你的心灵,影响着你的生活方式。最显而易见的一点便是,它带给你情感上的认同和满足,用时下的流行词来说,“情绪价值拉满”。

  文创,早已不是博物馆工作可有可无的部分,也已成为文化消费长青的时尚。的确,博物馆文创的竞争日益激烈,但大众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分众化。找准题材,“小而美”的文创也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何其有幸,中华五千年文明为我们留下浩繁文物,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换句话说,都有打造独家IP的家底。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阐释能力,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提炼这些文化要素并进行创新表达。好创意+老文化=好生意?在文创开发中,这个公式似乎是成立的,但我们不该局限于此。如此丰富的文化矿藏,始终盎然的公众热情,值得我们潜心耕耘、创新探索。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