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多地博物馆再现“一票难求”的盛况,连带着博物馆文创也风头无二。近日,“甘肃省博物馆卖麻辣烫”登上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不过,这可不是能让你大快朵颐的真的天水麻辣烫,而是以此为原型开发的毛绒花束,包括丸子、年糕、香菇等“菜品”。虽然不能饱腹,但仪式感满格——挑选完毕后,工作人员会依次询问顾客口味、洒上“秘制酱料”,并耐心“烹煮”,最后一步才是结账拿走。不出意料,该款文创在官方直播间已经售罄。
眼下,另一个文创“宠儿”当属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周边文创了。近来,随着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开幕,为展览开发的丰富文创产品也迅速出圈,不少人甚至不惜为此花费数千元,多件爆款被卖断货,社交媒体上晒“埃及展战利品”成热门话题。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博物馆文创都能如此热销,爆款之外是“沉默的大多数”——电商平台上一些博物馆的官方店铺中,文创产品的成交量寥寥;线下的文创店中,进门一探究竟的不少,不过多数人出门时“两手空空”。从不少网友的反馈来看,不是舍不得掏腰包,而是实在提不起兴趣。
如果从2013年故宫文创爆火并开启文创浪潮算起,到现在已有至少10年之久。这期间,大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文化表达的渴望也日益强烈。在最初的好奇和新鲜感退去之后,对于博物馆文创,他们早已不满足于“纪念品味”浓厚的那些产品,对那些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单复制拼接的粗糙表达早已厌倦,希望文创的范畴能不断被拓展,在冰箱贴、文具、服饰、食品这惯用的“几件套”之外,能有更多的形态和更高级的“玩法”。文创产品研发和创新跟不上需求端水位上涨,自然就退出了大众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