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之后,我又多了一个牵挂。”据报道,如今在全国各地,有不少年轻人喜欢上了在城里种地。工作日上班、休息日种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感受到“种地血脉觉醒”的同时,这些年轻人更收获了耕作带来的心灵治愈。
在城市里迷上种地,并非新鲜事。多年前,作家赵本夫就在《无土时代》一书中谈过这种现象,他描写了这样一类人,“他们生活在城市里,却怀念乡村,留恋农耕,渴望原生态的风景,甚至试图在城市里开荒种地,种麦苗种蔬菜”。
无论在城市周边租一块菜地亲自耕种,还是认养一块农田,当一把“线上农场主”,乃至告别城市返乡种地,一头扎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近年来耕地种菜的确成了不少人的“时尚”选择。应该说,这是一种追随内心的选择,不必将其标签化。
一些年轻人为何在城里种地,乃至上瘾?从报道看,这是一种自我排解的方式。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如何释放自我?种菜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正如受访者所称,“种地会上瘾,因为知道辛苦播种之后会有收获”“不只是享受安静的田园生活,更是辛苦耕作、收获成果”。在菜地里缓解焦虑,于种菜中纾解烦恼,未尝不可。尊重年轻人的这种选择,就是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许过了一段时间,当下将种地作为精神寄托的年轻人,也会开始迷上新的解压方式。但无论如何,善于与自己和解、懂得将压力转换为动力,都是值得鼓励的。
同时需要提及的是,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写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他描写的农人辛苦,并不夸张。尤其是真正长期投入,特别是当一名“新农人”,并不容易。当然,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他们并没有放弃本职工作,而是用业余时间体验农人生活,感受耕作快乐,正如受访者所称,“他们看重的是种地的感觉,可以带来持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