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文创产品要着眼出新出彩

2024-07-30 06: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眼下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在全国各地许多景区、博物馆的文创展示区,当地企业纷纷推出了文创新产品,力求留住游客脚步,拉动文旅消费。

  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参与文创产品开发,推动优质文创产品不断涌现,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文旅消费需求,也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但与此同时,一些文创产品工艺粗糙、设计同质化、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也日益显现。文创产品要想出新出彩,应在优秀文化上找到着力点,在创意设计上找到发力点,在品牌建设上找到落脚点。

  优秀文化是文创产品的灵魂。开发文创产品,企业不能仅仅简单复制传统工艺品,而是要深度发掘地域文化,深入研究文化形成原因、发展历程、人物故事等,在地方特色中寻找灵感,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并融入其中。具有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可以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比如,南京夫子庙文旅集团依托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江南贡院,对科举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研发出“状元郎”系列文创产品,受到游客青睐。

  创意设计是文创产品“出圈”的密码。当下,文创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就需要企业在产品创新创意上多下功夫。企业应注重把握新时代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审美情趣,在注重文化价值和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采用多种材质大胆创新文创产品的设计形式,增加产品的趣味性和功能性。同时,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文化、艺术、科技、工艺与文创产品融于一体,使其具备交互性、趣味性、情感化等复合功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品牌建设是文创产品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在开发文创产品时,应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品牌观念、创立自主品牌,用品牌搭建起沟通消费者的桥梁,让消费者通过品牌认识产品、购买产品。同时,建立和完善文创产品营销体系,运用品牌优势推进跨界合作,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随着更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创产品推出,企业自身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领略到中国故事的魅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蒋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开发文创产品要着眼出新出彩

2024年07月30日 06: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眼下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在全国各地许多景区、博物馆的文创展示区,当地企业纷纷推出了文创新产品,力求留住游客脚步,拉动文旅消费。

  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参与文创产品开发,推动优质文创产品不断涌现,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文旅消费需求,也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但与此同时,一些文创产品工艺粗糙、设计同质化、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也日益显现。文创产品要想出新出彩,应在优秀文化上找到着力点,在创意设计上找到发力点,在品牌建设上找到落脚点。

  优秀文化是文创产品的灵魂。开发文创产品,企业不能仅仅简单复制传统工艺品,而是要深度发掘地域文化,深入研究文化形成原因、发展历程、人物故事等,在地方特色中寻找灵感,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并融入其中。具有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可以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比如,南京夫子庙文旅集团依托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江南贡院,对科举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研发出“状元郎”系列文创产品,受到游客青睐。

  创意设计是文创产品“出圈”的密码。当下,文创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就需要企业在产品创新创意上多下功夫。企业应注重把握新时代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审美情趣,在注重文化价值和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采用多种材质大胆创新文创产品的设计形式,增加产品的趣味性和功能性。同时,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文化、艺术、科技、工艺与文创产品融于一体,使其具备交互性、趣味性、情感化等复合功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品牌建设是文创产品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在开发文创产品时,应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品牌观念、创立自主品牌,用品牌搭建起沟通消费者的桥梁,让消费者通过品牌认识产品、购买产品。同时,建立和完善文创产品营销体系,运用品牌优势推进跨界合作,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随着更多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创产品推出,企业自身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领略到中国故事的魅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蒋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