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向世界讲述壮美中国故事

2024-07-29 09: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其北端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为中国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这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眼中的“北京中轴线”。

  作为决定北京老城逾7个世纪都城形态的核心建筑群,“北京中轴线”始终统领城市发展,为中国传统“择中”观念于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特殊见证,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的哲学理念。其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北京中轴线”以恢宏的规模、严整的规划格局与建筑群均衡对称的景观形态,全面、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理念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突出特征,成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并对亚洲周边地区都城规划、营建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更好保护和发展“北京中轴线”,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提交世界遗产中心备案,之后历经申遗启动阶段、全面加速阶段、攻坚冲刺阶段,直至其于本月27日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余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也是保护过程,二者同步进行。期间,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健全央地协同、多部门协调的管理体制,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正阳门、太庙、鼓楼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修缮,取得正阳桥、南中轴路遗址等一批城市考古新发现,建立遗产价值展示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这些工作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为探索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持续做好“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和管理,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中轴线”:向世界讲述壮美中国故事

2024年07月29日 09: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赵晓霞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其北端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为中国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这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眼中的“北京中轴线”。

  作为决定北京老城逾7个世纪都城形态的核心建筑群,“北京中轴线”始终统领城市发展,为中国传统“择中”观念于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特殊见证,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的哲学理念。其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北京中轴线”以恢宏的规模、严整的规划格局与建筑群均衡对称的景观形态,全面、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理念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突出特征,成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并对亚洲周边地区都城规划、营建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更好保护和发展“北京中轴线”,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提交世界遗产中心备案,之后历经申遗启动阶段、全面加速阶段、攻坚冲刺阶段,直至其于本月27日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余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也是保护过程,二者同步进行。期间,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健全央地协同、多部门协调的管理体制,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正阳门、太庙、鼓楼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修缮,取得正阳桥、南中轴路遗址等一批城市考古新发现,建立遗产价值展示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这些工作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为探索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持续做好“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和管理,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