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让中小企业感到更多暖意

2024-07-26 07:30 来源:北京日报

  民营经济,也是信心经济。而这份“信心”,既来自于对自身发展动能潜能的判断,也来自于自身对经济发展前景的感知、对身边营商环境的感受、对一系列政策举措获得感的感触。既“雪中送炭”又“添柴加火”,让更多中小企业破茧成蝶,让民营企业生机勃发,就能为稳定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围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针对“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彰显出强烈的改革决心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在我国经济大盘子里,民营经济向来有“56789”的说法,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收入,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的繁荣,不只关乎衣食住行、线上线下各种消费,更联接着亿万人民的生计着落与生活质量。“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中,中央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并拿出一揽子直面现实痛点的政策举措,不仅是对广大民营经济参与者诉求愿望的回应,也是对全社会高质量发展信心的激励。

  当下,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持续承压,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从外部看,全球产业链重构,发展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投资、出口和扩大再生产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尤其是大量中小企业,体量小、成立时间短、家底储备薄、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遭遇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不足、应收账款回款慢等波动因素,就可能面临“生死存亡”危险。当这样那样的压力持续放大,在经济微循环中形成梗阻,“寒意”就会传导到广大经营主体和就业群体身上,一定程度上造成宏观形势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

  管理学中有“隐形冠军理论”,指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和经济持续发展,往往得益于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务实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不只是在“帮扶弱小”,同样是畅通经济内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春江水暖鸭先知”,民营经济,也是信心经济。而这份“信心”,既来自于对自身发展动能潜能的判断,也来自于自身对经济发展前景的感知、对身边营商环境的感受、对一系列政策举措获得感的感触。比如,强调对市场主体的平等保护,那就要打破民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各种有形无形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投标等方面“一碗水端平”。这份“信心”一旦能得到强化和固化,便能迅速通过经济循环传导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一路走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与大批敢闯敢干的民营企业息息相关。如今,伴随国家发展的脚步,它们也面临更加复杂的转型、升级、出海等挑战。解决它们的痛点,就是为中国经济劈波斩浪蓄能。“不要照顾要公平”“政策不要朝令夕改”“强化法治保障”……着眼普遍诉求,《决定》从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到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再到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更明确要为民营经济专门立法,在制度和法律上把“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凿实,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这便是民营经济敢闯敢拼的底气。期待各项改革举措加快落地见效,给企业家进一步吃下“定心丸”,助他们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把企业做强做优。

  从企业发展规律看,任何大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小意味着希望和空间,也因此更需要政策的阳光和雨露。以北京为例,这些年持续采取务实举措,从发布《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到拿出真金白银“顶格”减费退税、补贴优惠,再到打造集“政策+资本+服务+载体”于一体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困,中小微企业青山常在,经济社会发展自会收获盎然生机。

  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候鸟经济”,哪里的发展环境好、营商环境优,企业就往哪里“飞”。既“雪中送炭”又“添柴加火”,让更多中小企业破茧成蝶,让民营企业生机勃发,就能为稳定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优化营商环境让中小企业感到更多暖意

2024年07月26日 07:30   来源:北京日报   杜梨

  民营经济,也是信心经济。而这份“信心”,既来自于对自身发展动能潜能的判断,也来自于自身对经济发展前景的感知、对身边营商环境的感受、对一系列政策举措获得感的感触。既“雪中送炭”又“添柴加火”,让更多中小企业破茧成蝶,让民营企业生机勃发,就能为稳定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围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针对“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彰显出强烈的改革决心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在我国经济大盘子里,民营经济向来有“56789”的说法,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收入,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的繁荣,不只关乎衣食住行、线上线下各种消费,更联接着亿万人民的生计着落与生活质量。“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中,中央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并拿出一揽子直面现实痛点的政策举措,不仅是对广大民营经济参与者诉求愿望的回应,也是对全社会高质量发展信心的激励。

  当下,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持续承压,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从外部看,全球产业链重构,发展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投资、出口和扩大再生产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尤其是大量中小企业,体量小、成立时间短、家底储备薄、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遭遇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不足、应收账款回款慢等波动因素,就可能面临“生死存亡”危险。当这样那样的压力持续放大,在经济微循环中形成梗阻,“寒意”就会传导到广大经营主体和就业群体身上,一定程度上造成宏观形势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

  管理学中有“隐形冠军理论”,指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和经济持续发展,往往得益于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务实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不只是在“帮扶弱小”,同样是畅通经济内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春江水暖鸭先知”,民营经济,也是信心经济。而这份“信心”,既来自于对自身发展动能潜能的判断,也来自于自身对经济发展前景的感知、对身边营商环境的感受、对一系列政策举措获得感的感触。比如,强调对市场主体的平等保护,那就要打破民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各种有形无形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投标等方面“一碗水端平”。这份“信心”一旦能得到强化和固化,便能迅速通过经济循环传导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一路走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与大批敢闯敢干的民营企业息息相关。如今,伴随国家发展的脚步,它们也面临更加复杂的转型、升级、出海等挑战。解决它们的痛点,就是为中国经济劈波斩浪蓄能。“不要照顾要公平”“政策不要朝令夕改”“强化法治保障”……着眼普遍诉求,《决定》从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到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再到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更明确要为民营经济专门立法,在制度和法律上把“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凿实,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这便是民营经济敢闯敢拼的底气。期待各项改革举措加快落地见效,给企业家进一步吃下“定心丸”,助他们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把企业做强做优。

  从企业发展规律看,任何大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小意味着希望和空间,也因此更需要政策的阳光和雨露。以北京为例,这些年持续采取务实举措,从发布《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到拿出真金白银“顶格”减费退税、补贴优惠,再到打造集“政策+资本+服务+载体”于一体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困,中小微企业青山常在,经济社会发展自会收获盎然生机。

  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候鸟经济”,哪里的发展环境好、营商环境优,企业就往哪里“飞”。既“雪中送炭”又“添柴加火”,让更多中小企业破茧成蝶,让民营企业生机勃发,就能为稳定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