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带娃”要过“三关”

2024-07-25 08:13 来源:广州日报

  正值暑假,“神兽”们的暑期托管问题,让诸多家庭犯难。山东各地上线“官方带娃”服务,开设特色课程,破题暑期“看护难”。(7月23日中国新闻网)

  家有“神兽”,自然知道带娃有多不容易。特别是对一些双职工家庭来说,假期谁来管孩子确实令人头疼。把孩子放在家里,既担心安全问题,又怕孩子没有自制力成了“脱缰的野马”;让老人带,又要担心隔代教育问题;送娃去参加夏令营、上兴趣班,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参差不齐不说,高昂的账单就让人吃不消。

  在此背景下,上线官方带娃服务显得尤为必要,不少家长也大呼“及时”。观察各地推出的带娃服务,基本模式和组织手段大同小异,大多是由政府主导,联合学校、社区、文化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创新。此种模式不仅为纾解带娃难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更多家长卸下育儿负担、解除后顾之忧,也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有益的假期环境。

  推出官方带娃服务是件好事,要将这件好事办好,有几个点要格外关注。一是“谁来教”。有些地方仍是以教师为带娃“主力军”,但考虑到保障教师假期休息权,不能指望学校老师假期内外“一肩挑”。在人员配备上,有必要充分调动社区、公益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加入。二是“教什么”。官方带娃不同于搞学科培优,要避免将人“圈”在教室写作业,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应是此类服务的主打方向。比如山东淄博等地上线暑期安全教育课、非遗课,都是颇具可行性的探索。三是“谁买单”。官方带娃也需考虑成本分担。目前的资金支持模式仍以财政投入为主,未来不妨鼓励探索课后服务多元分担机制,合理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把这些问题考虑周全了,官方带娃定会叫好又叫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官方带娃”要过“三关”

2024年07月25日 08:13   来源:广州日报   付迎红

  正值暑假,“神兽”们的暑期托管问题,让诸多家庭犯难。山东各地上线“官方带娃”服务,开设特色课程,破题暑期“看护难”。(7月23日中国新闻网)

  家有“神兽”,自然知道带娃有多不容易。特别是对一些双职工家庭来说,假期谁来管孩子确实令人头疼。把孩子放在家里,既担心安全问题,又怕孩子没有自制力成了“脱缰的野马”;让老人带,又要担心隔代教育问题;送娃去参加夏令营、上兴趣班,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参差不齐不说,高昂的账单就让人吃不消。

  在此背景下,上线官方带娃服务显得尤为必要,不少家长也大呼“及时”。观察各地推出的带娃服务,基本模式和组织手段大同小异,大多是由政府主导,联合学校、社区、文化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创新。此种模式不仅为纾解带娃难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更多家长卸下育儿负担、解除后顾之忧,也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有益的假期环境。

  推出官方带娃服务是件好事,要将这件好事办好,有几个点要格外关注。一是“谁来教”。有些地方仍是以教师为带娃“主力军”,但考虑到保障教师假期休息权,不能指望学校老师假期内外“一肩挑”。在人员配备上,有必要充分调动社区、公益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加入。二是“教什么”。官方带娃不同于搞学科培优,要避免将人“圈”在教室写作业,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应是此类服务的主打方向。比如山东淄博等地上线暑期安全教育课、非遗课,都是颇具可行性的探索。三是“谁买单”。官方带娃也需考虑成本分担。目前的资金支持模式仍以财政投入为主,未来不妨鼓励探索课后服务多元分担机制,合理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把这些问题考虑周全了,官方带娃定会叫好又叫座。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