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运动会以赛兴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4-07-23 07:21 来源:南方网

  盛夏“双抢”农忙,茂名高州市杏花村文化广场,活力涌动。7月20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主办,广东省农民体育协会承办的2024年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在茂名高州启动,河源等分会场同步启幕。农事运动会涵盖了新时代农耕文化、农业新业态、新技能方面的赛事,总体上是一场乡村振兴的大展示、大比拼、大推动。

  广东的农事运动会,贯穿全年、覆盖全省,分设技能类、科技类、趣味类三大类别等10余项活动,包括广东阳台菜园大赛、广东农事小状元大赛等等。每一场主题活动分设不同组别,面向全省各个年龄段的城乡居民开放报名,意在吸引城乡居民亲子家庭、青年学生、农业爱好者、“新农人”等各类群体参与赛事,发动全社会在田间地头共创农事活动,共享农事趣味。

  农事运动会从谋划到实施,始终贯彻创新理念,融合农、文、旅、体、教,跨越城、乡、田、林、海,以“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为赛场,旨在探索推动乡村价值实现、城乡双向奔赴的实践方式,为乡村聚人气、聚财气,催生乡村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广东农事运动会因时、因地设置活动项目。在茂名主会场,50名专业技能人才竞逐农事无人机飞赛,最终要评出“广东十佳农事无人机飞手”。在河源分会场,20多台国产智慧农机竞相演示耕、种、管、收4个环节,通过农机插秧、无人机飞赛、粮食安全守护等赛事,演示推广各种新农技,加快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

  本届运动会设置乡村直播大赛,全省各地乡村主播在一展才艺的同时,还能推介本地土特产,把农事运动会转化为一场农产品大促销。此外,人们在平台观看“村播”,也能“打卡”乡村美景,从中发现乡村之美,无疑是对乡村文旅的一次大宣介。

  组织农业专业能手同台竞技,意在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型人才。农事运动会部分活动产生的优胜者,将入选“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优秀人才培育计划”,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价值的提升,精准培育储备人才,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厚植人才保障。

  农事运动会是发现乡村价值的平台、释放乡村能量的舞台。通过举办农事运动会,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对活用农事、筑梦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美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具有凝聚各方力量、激发乡村振兴潜能的重要作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农事运动会以赛兴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07月23日 07:21   来源:南方网   张全林

  盛夏“双抢”农忙,茂名高州市杏花村文化广场,活力涌动。7月20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主办,广东省农民体育协会承办的2024年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在茂名高州启动,河源等分会场同步启幕。农事运动会涵盖了新时代农耕文化、农业新业态、新技能方面的赛事,总体上是一场乡村振兴的大展示、大比拼、大推动。

  广东的农事运动会,贯穿全年、覆盖全省,分设技能类、科技类、趣味类三大类别等10余项活动,包括广东阳台菜园大赛、广东农事小状元大赛等等。每一场主题活动分设不同组别,面向全省各个年龄段的城乡居民开放报名,意在吸引城乡居民亲子家庭、青年学生、农业爱好者、“新农人”等各类群体参与赛事,发动全社会在田间地头共创农事活动,共享农事趣味。

  农事运动会从谋划到实施,始终贯彻创新理念,融合农、文、旅、体、教,跨越城、乡、田、林、海,以“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为赛场,旨在探索推动乡村价值实现、城乡双向奔赴的实践方式,为乡村聚人气、聚财气,催生乡村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广东农事运动会因时、因地设置活动项目。在茂名主会场,50名专业技能人才竞逐农事无人机飞赛,最终要评出“广东十佳农事无人机飞手”。在河源分会场,20多台国产智慧农机竞相演示耕、种、管、收4个环节,通过农机插秧、无人机飞赛、粮食安全守护等赛事,演示推广各种新农技,加快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

  本届运动会设置乡村直播大赛,全省各地乡村主播在一展才艺的同时,还能推介本地土特产,把农事运动会转化为一场农产品大促销。此外,人们在平台观看“村播”,也能“打卡”乡村美景,从中发现乡村之美,无疑是对乡村文旅的一次大宣介。

  组织农业专业能手同台竞技,意在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型人才。农事运动会部分活动产生的优胜者,将入选“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优秀人才培育计划”,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价值的提升,精准培育储备人才,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厚植人才保障。

  农事运动会是发现乡村价值的平台、释放乡村能量的舞台。通过举办农事运动会,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对活用农事、筑梦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美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具有凝聚各方力量、激发乡村振兴潜能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