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上海市民认为,图书馆缺少送书上门的服务。对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回复称,目前,上海的市、区、街镇三级公共图书馆依托本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体系,实现了通借通还。同时,包括上海图书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内的10家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各自试点推出了网借服务,今后将总结经验,指导更多有条件的区级公共图书馆推出网借邮寄服务。
据了解,除了上海之外,成都、杭州、深圳、厦门、石家庄等城市的图书馆也已开始提供相应服务。对于此类服务,读者群体普遍反馈良好。如潮好评之下,只要图书馆一方的资源足以支撑这项服务,送书上门有望成为一种趋势,在更多地方得到进一步推广。
对那些还在读书或走出大学校园不久的年轻人而言,图书馆是一个令人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但是,就社会整体而言,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存在感”似乎在下降。图书馆曾经有过“光辉岁月”——彼时,互联网尚不发达,网络书店、电子阅读都还远未成为主流,泡图书馆是爱书之人享受闲暇时光的不二选择,从图书馆借书也是节省购书成本的主要方法。然而,在今天,不论是普罗大众的阅读习惯,还是文化消费的市场生态,都已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时,如果想让图书馆继续发挥原有作用,促进全民阅读,势必要对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方式作出必要的改变。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图书馆都在提高馆内体验方面下足了功夫,有的想方设法为读者提供更舒适、更优美的阅读环境,有的专注于以新媒介、新技术提供更丰富的阅读选择,也有的着力营造具有多种功能、超越阅读单一维度的公共空间。相比之下,在借阅服务这一方面,各地图书馆作出的创新则较为有限。毕竟,与馆内体验不同,借阅服务的本质无非是图书馆把书交到读者手里,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少“爆改”的空间。但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借阅服务是否便利、人性化,无疑是其评价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