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外国游客爱上“中国行”

2024-07-09 07:08 来源:深圳特区报

  日前,一位外国博主在游览长城时拍摄短视频中的一句“city不city”(可以理解为洋不洋气),让这句中英文混搭词成为网络热词。随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持续深入落地,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开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进行讨论。

  主持人:赵 鑫

  嘉 宾:李 舟(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副院长)

  武文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然 玉(媒体评论员)

  中国免签政策的逐步推行,让“说走就走”的“中国行”成为现实

  主持人:近期“中国行”受到大量外国游客的追捧,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李舟:首先应归功于我国近期推出的签证政策,包括“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和面向多个国家单方面免签政策,为外国游客来华提供了极大便利。第二,得益于我国立体化的海陆空交通体系,目前国内航空公司国际航线越来越多,四通八达,十分方便。第三,互联网时代,随着短视频的传播,中国旅游形象更为立体生动,激发了众多外国游客的兴趣。此外,我国温暖友爱的旅游氛围,也给外国游客旅行留下了美好印象。

  武文霞:随着中国免签政策的逐步推行,外国游客来华越来越便利,“说走就走”的“中国行”成为现实。同时,中国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还有很多城市针对外国游客的消费习惯,提供了多元化的支付方式,让外国游客没有后顾之忧。此外,“144小时过境免签”、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等政策给更多的外国游客提供了认识中国的机会,特别是一些旅游博主拍摄的中国旅游视频,展现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代言中国旅游的“最强嘴替”,这进一步吸引了潜在的外国游客群体。

  然玉:“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大大简化了以往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繁琐手续。而诸如“第三方支付软件支持绑定国际银行卡”“超30个电子钱包可在境内使用”等举措,更是在工具层面,让外国游客的消费变得无比“丝滑”。凡此种种,共同使得说走就走的“中国游”成为可能。需要说明的是,东方文明在西方世界,一直就颇有市场。久闻不如一见,对很多外国游客来说,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堪称“梦中情旅”。

  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出丰富的文旅活动,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主持人:“中国行”也是“文化行”。在您看来,如何通过“中国行”加强文化传播,让更多外国游客爱上中国文化?

  然玉:一则需要坚持自身特色,加强差异化表达,避免跟风同质化。再者,要创造更多旅游场景和旅游线路,让外国游客既能“进得来”,更要走得远、走得深。当下,大多数外国游客,还是热衷于奔赴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期待今后有更多精品线路、深度线路、定制线路能够推向市场,让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能够为世界所看到。

  武文霞:一方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结合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推出丰富的文旅活动,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广泛传播到国际社会。另一方面,创新文化旅游传播方式,向信息丰富化和垂直化方向发展。拓展国际文化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外媒外嘴等主体形成“他者叙事”合力,延伸对外传播渠道的场域和边界,与境外主流媒体、海外华人媒体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借助旅游博主和网红大V,构建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媒体传播矩阵,进行多层次、多维度传播,让中国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李舟:一是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底蕴、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美学追求等,可以开发“考古中国”“非遗中国”项目,增强中国文化的可识别度,让传统中国文化大放异彩,也让现代中国文化展现活力四射的一面。二是挖掘中国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可以开发“探访中国”“游历中国”“开放中国”等项目,吸引外国游客发现、探索、传播中国文化。三是提炼中国文化中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活化”古城、乡村与老街区等,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融共生。四是创新文创产业,让外国游客“有得看、有得吃、有得买、有得讲、有得忆”。

  提升支付便利性,推动支付方式多元化

  主持人:对于提升外国游客旅行便利度和体验感,您认为还应该出台哪些举措?

  武文霞:一是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不断创新出入境政策,简化出入境手续,进一步畅通外籍人员来华渠道,为外国游客创造更加便捷的环境。二是要提升支付的便利性,推动支付方式多元化,支持外卡刷卡、移动支付、现金收付等支付方式,保留人工售票窗口,切实提高支付便捷性。三是文旅场所要完善语言服务,及时更新中英文双语标识,餐饮、住宿、交通、零售店等重点场所增设多语种翻译,以更好满足外国游客需求,便利入境游客“中国行”。

  李舟:外国游客常用的App具有较强的本地属性,有一些与国内普遍使用的平台未能实现有效联结,所以游客无法顺利使用其功能,建议推动国内外平台深度合作,实现基本功能使用。在旅游景区、旅游城市,建议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导览系统,充分利用智能语言翻译工具,让外国游客在中国畅游无碍。借助现代科技与网络工具,搭建面向外国游客的旅游信息咨询平台,提供线上咨询服务,便于外国游客获取目的地信息,包括签证、交通、住宿、旅游景点、美食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行程。

  然玉: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华旅行,还会有新的问题暴露出来。比如说,最近有外国游客反映,他们在中国旅游尝试入住酒店时遭到了拒绝。酒店拒绝理由包括不具备涉外资格、不知道如何将信息录入系统。对此,公安部和国家移民局表示,会积极协同解决,明确要求旅馆业不得以无涉外资质为由拒绝接待境外人员。类似的,还有翻译问题,特别是小语种翻译人手不足。对此,不妨加强通用式AI大模型的运用,用新技术为跨语种沟通提供解决思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更多外国游客爱上“中国行”

2024年07月09日 07:08   来源:深圳特区报   

  日前,一位外国博主在游览长城时拍摄短视频中的一句“city不city”(可以理解为洋不洋气),让这句中英文混搭词成为网络热词。随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持续深入落地,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开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进行讨论。

  主持人:赵 鑫

  嘉 宾:李 舟(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副院长)

  武文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然 玉(媒体评论员)

  中国免签政策的逐步推行,让“说走就走”的“中国行”成为现实

  主持人:近期“中国行”受到大量外国游客的追捧,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李舟:首先应归功于我国近期推出的签证政策,包括“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和面向多个国家单方面免签政策,为外国游客来华提供了极大便利。第二,得益于我国立体化的海陆空交通体系,目前国内航空公司国际航线越来越多,四通八达,十分方便。第三,互联网时代,随着短视频的传播,中国旅游形象更为立体生动,激发了众多外国游客的兴趣。此外,我国温暖友爱的旅游氛围,也给外国游客旅行留下了美好印象。

  武文霞:随着中国免签政策的逐步推行,外国游客来华越来越便利,“说走就走”的“中国行”成为现实。同时,中国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还有很多城市针对外国游客的消费习惯,提供了多元化的支付方式,让外国游客没有后顾之忧。此外,“144小时过境免签”、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等政策给更多的外国游客提供了认识中国的机会,特别是一些旅游博主拍摄的中国旅游视频,展现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代言中国旅游的“最强嘴替”,这进一步吸引了潜在的外国游客群体。

  然玉:“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大大简化了以往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繁琐手续。而诸如“第三方支付软件支持绑定国际银行卡”“超30个电子钱包可在境内使用”等举措,更是在工具层面,让外国游客的消费变得无比“丝滑”。凡此种种,共同使得说走就走的“中国游”成为可能。需要说明的是,东方文明在西方世界,一直就颇有市场。久闻不如一见,对很多外国游客来说,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堪称“梦中情旅”。

  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出丰富的文旅活动,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主持人:“中国行”也是“文化行”。在您看来,如何通过“中国行”加强文化传播,让更多外国游客爱上中国文化?

  然玉:一则需要坚持自身特色,加强差异化表达,避免跟风同质化。再者,要创造更多旅游场景和旅游线路,让外国游客既能“进得来”,更要走得远、走得深。当下,大多数外国游客,还是热衷于奔赴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期待今后有更多精品线路、深度线路、定制线路能够推向市场,让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能够为世界所看到。

  武文霞:一方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结合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推出丰富的文旅活动,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广泛传播到国际社会。另一方面,创新文化旅游传播方式,向信息丰富化和垂直化方向发展。拓展国际文化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外媒外嘴等主体形成“他者叙事”合力,延伸对外传播渠道的场域和边界,与境外主流媒体、海外华人媒体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借助旅游博主和网红大V,构建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媒体传播矩阵,进行多层次、多维度传播,让中国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李舟:一是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底蕴、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美学追求等,可以开发“考古中国”“非遗中国”项目,增强中国文化的可识别度,让传统中国文化大放异彩,也让现代中国文化展现活力四射的一面。二是挖掘中国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可以开发“探访中国”“游历中国”“开放中国”等项目,吸引外国游客发现、探索、传播中国文化。三是提炼中国文化中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活化”古城、乡村与老街区等,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融共生。四是创新文创产业,让外国游客“有得看、有得吃、有得买、有得讲、有得忆”。

  提升支付便利性,推动支付方式多元化

  主持人:对于提升外国游客旅行便利度和体验感,您认为还应该出台哪些举措?

  武文霞:一是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不断创新出入境政策,简化出入境手续,进一步畅通外籍人员来华渠道,为外国游客创造更加便捷的环境。二是要提升支付的便利性,推动支付方式多元化,支持外卡刷卡、移动支付、现金收付等支付方式,保留人工售票窗口,切实提高支付便捷性。三是文旅场所要完善语言服务,及时更新中英文双语标识,餐饮、住宿、交通、零售店等重点场所增设多语种翻译,以更好满足外国游客需求,便利入境游客“中国行”。

  李舟:外国游客常用的App具有较强的本地属性,有一些与国内普遍使用的平台未能实现有效联结,所以游客无法顺利使用其功能,建议推动国内外平台深度合作,实现基本功能使用。在旅游景区、旅游城市,建议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导览系统,充分利用智能语言翻译工具,让外国游客在中国畅游无碍。借助现代科技与网络工具,搭建面向外国游客的旅游信息咨询平台,提供线上咨询服务,便于外国游客获取目的地信息,包括签证、交通、住宿、旅游景点、美食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行程。

  然玉: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华旅行,还会有新的问题暴露出来。比如说,最近有外国游客反映,他们在中国旅游尝试入住酒店时遭到了拒绝。酒店拒绝理由包括不具备涉外资格、不知道如何将信息录入系统。对此,公安部和国家移民局表示,会积极协同解决,明确要求旅馆业不得以无涉外资质为由拒绝接待境外人员。类似的,还有翻译问题,特别是小语种翻译人手不足。对此,不妨加强通用式AI大模型的运用,用新技术为跨语种沟通提供解决思路。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