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脉络、走进自然学堂、体验文化魅力……当下,研学游正迎来火热的“暑期档”。但有不少家长吐槽称,一些打着“教育”幌子的研学游,最后却止于“到此一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打寓教于乐的研学游,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观察,同时通过集体生活的历练,拓展认知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因而被视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近年来颇受追捧。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预计2026年中国研学游学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
市场繁荣的另一面,是行业的浮躁:有的走马观花、游而不学,“花几千元报名,不如自己带孩子玩一圈”;有的价格虚高、愁坏家长,“月入一万不够孩子研学游7天”;有的货不对板、粗制滥造,“名师讲座”沦为“与名校门合影”……一些机构动辄打出“让孩子先一步感受世界”的旗号,宣称“父母的眼界往往决定了孩子成长的天花板”,却连基本的安全都难以保障。
研学游,首先是“研学”,其次才是“游”。研学游的设计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徒有其名,实则和旅游没什么两样。作为一种探究式学习,它应该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材料等基本框架,需要前期科学开发课程、规划路线,后期根据反馈不断优化,而不是一哄而上、一锅乱炖,搞“一锤子买卖”。正如有业内人士表示,研学导师不是导游的“翻版”:“导游的知识点是割裂的和碎片化的,而研学导师需要逻辑来联系不同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