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不能游离教育本位

2024-07-04 07:18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研学游不能游离教育本位

2024年07月04日 07:18   来源:南方日报   钟 颐

  探寻历史脉络、走进自然学堂、体验文化魅力……当下,研学游正迎来火热的“暑期档”。但有不少家长吐槽称,一些打着“教育”幌子的研学游,最后却止于“到此一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打寓教于乐的研学游,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观察,同时通过集体生活的历练,拓展认知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因而被视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近年来颇受追捧。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预计2026年中国研学游学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

  市场繁荣的另一面,是行业的浮躁:有的走马观花、游而不学,“花几千元报名,不如自己带孩子玩一圈”;有的价格虚高、愁坏家长,“月入一万不够孩子研学游7天”;有的货不对板、粗制滥造,“名师讲座”沦为“与名校门合影”……一些机构动辄打出“让孩子先一步感受世界”的旗号,宣称“父母的眼界往往决定了孩子成长的天花板”,却连基本的安全都难以保障。

  研学游,首先是“研学”,其次才是“游”。研学游的设计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徒有其名,实则和旅游没什么两样。作为一种探究式学习,它应该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材料等基本框架,需要前期科学开发课程、规划路线,后期根据反馈不断优化,而不是一哄而上、一锅乱炖,搞“一锤子买卖”。正如有业内人士表示,研学导师不是导游的“翻版”:“导游的知识点是割裂的和碎片化的,而研学导师需要逻辑来联系不同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

  让研学游走深走实,有赖多方发力。一是“凝共识”,研学游背后横跨文旅、教育等部门,还须明确监管边界;二是“立规矩”,不断完善行业标准、评价标准,加强资质审核和信誉管理;三是“补短板”,改变“旅游专业的不懂教育,教育专业的不懂旅游”的局面,筑好人才“蓄水池”,才能让“草台班子”无空可钻。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从目的地来看,博物馆、红色景点是研学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7月1日,国家文物局就发文指出,要引导观众通过正规渠道参与研学活动,暑期重点场馆、热门场馆可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相关单位不妨主动作为,强化馆校合作,增加优质供给。值得一提的是,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开展“请到广东过暑假——2024粤博假期·夏日知旅”系列活动,全省博物馆将策划推出204项教育和研学活动。将研学纳入公共服务,助力旅游强省建设,可谓正当其时。

  说到底,“知行合一”是教育本质,“研”行不一并非市场正道。毕竟,研学游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理念。一味“卷价格”“拼话术”,只会把自己的路走窄,与公众期待渐行渐远。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