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放流更科学 一江碧水更澄澈

2024-06-18 07:26 来源:光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增殖放流更科学 一江碧水更澄澈

2024年06月18日 07:26   来源:光明日报   庄平

  6月6日,在第十个全国“放鱼日”当天,很多地方的市民、志愿者或专业人员将鱼苗放入河流,鱼苗顺着鱼槽入水,绽开一朵朵水花,欢腾着潜入河水中,消失在视野里……在这个鱼类生长繁殖的好时节,各地的人们纷纷参与增殖放流,为改善生态环境出一份力。

  增殖放流活动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举措,对恢复水生生物资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近年来,长江沿线各地大力组织开展增殖放流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对补充长江珍稀水生生物种群规模、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影响。

  增殖放流关键在“科学”,这意味着不仅要有充分和扎实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更要回答好“放什么? 放多少? 放多大规格? 哪里放? 何时放? 怎样放?”等细节问题。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增殖放流的苗种和亲本应当是本地原生种,并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长江禁渔工作开展以来,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从过去最差的“无鱼”等级,大幅提升了两个等级。例如,长江口是中华绒螯蟹重要的天然产卵场,经过20多年的亲体增殖放流和综合养护措施,其产卵范围已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萎缩到不足50平方公里扩大至现在的200多平方公里,苗种资源从不足1吨/年恢复至历史正常水平的50多吨/年,成为当今国际上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养护的成功范例。当前,适当控制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经济鱼类的放流规模,加大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长江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放流数量等做法,都有利于实现长江鱼类群落结构平衡,维持生态平衡。

  一个水体能够容纳的鱼是有限的,如若缺乏科学指导,导致部分鱼类过量甚至出现放流外来鱼种的情况,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在珠江部分流域中,外来物种罗非鱼迅速繁殖,在数量上已经成为优势种群,凭借环境耐受性强的特性挤压了原有土著鱼类生存空间,对珠江流域土著物种产生不小的威胁。又比如,长江上游某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分布着长江鲟等重要珍稀特有鱼类,为更好帮助保护区内的相关鱼种繁殖,保护区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在江边搭建了众多鱼巢以供鱼类产卵。但从今年开始,鱼巢上的水草几乎被草鱼吃光了,影响了相关鱼类产卵。尽管保护区内草鱼数量已经很多,但沿江依然有不少地方在增殖放流草鱼苗,反而部分抵消了增殖放流的作用。

  由此可见,让增殖放流“提质增效”,必须立足系统性视角,多措并举、统筹兼顾。首先,做好放流效果的监测评估,建立完善的管理、研究、监测评估和具体实施的增殖放流体系,采取物理标志、化学标记和生物标记等方法,及时获得放流对象在野外环境的生存和活动情况,指导下一步应该“放什么”和“放多少”的问题。其次,完善增殖放流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区域、部门统筹,避免盲目放流,对增殖放流的操作技术、地点选择等做出标准要求,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规范社会放流水生生物的来源,避免跨流域放流导致生态风险,并对违反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规定的行为予以惩戒,预防和减少可能导致的不良生态影响。再次,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科学放流科普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科学放流的良好氛围。在长沙公益放流站的科普区,社会公众可以了解长江流域鱼类情况、增殖放流概念、科学放生概念、适宜和严禁在湘江放生物种、非法捕捞水产品公益诉讼案例等内容。放流站还通过组建科学放生志愿服务队,走进学校、社区开展科学放生公益宣讲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增殖放流、科学放生的重要意义。

  当前,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为科学增殖放流提供了更多助力。利用好网络传播优势,通过科普视频、放流直播、专家解答等形式,将能进一步扩大增殖放流活动的宣传覆盖面。将科学增殖放流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也将有利于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责任感,共同守护好生机勃勃的碧水江河。

  (作者:庄平,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