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肠鹅肠加工乱象,归根结底还是监管缺位

2024-06-18 07:17 来源:光明网

  脚踩鹅肠挤粪,烟头扔进鸭肠筐……2024年4月下旬,有媒体记者分别在山东滨州和河南清丰县的两家肉类食品加工厂暗访发现,这两家的鸭肠、鹅肠产品,在生产中存在诸多卫生安全隐患。

  作为火锅热门配菜,鸭肠鹅肠凭借鲜嫩、脆滑的口感,俘获了无数食客的心。但媒体调查显示,美食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不堪。卫生条件堪忧的生产环境,各种不规范的操作,着实令消费者感到震惊和作呕。

  比如在生产鹅肠的车间,大量鹅肠散落在地面,工人在车间内抽烟,用脚踩的方式清洗,名曰“踩一踩,更干净”,同时为了卖相好看,还用血水给鹅肠上色。而在另一家鸭肠生产车间,卫生条件更加恶劣,鸭肠被直接摆地上泡在污水中,宰杀好的鸭子掉进有工人小便的排污渠,捞起来不作处理直接送回车间……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此恶劣的卫生条件,怎能让人对食品安全放心?哪怕如今没有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如此混乱的卫生管理,也存在着重大隐患。它不仅是对消费者健康权益的侵害,更是对食品行业基本道德和法律红线的双重践踏。

  这些肉类食品加工厂之所以敢铤而走险,卫生状况堪忧也无所畏惧,甚至将有严重卫生问题的产品打上“免洗”的标签卖到全国,说到底还是因为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给了它们违法违规的底气。

  像那个鹅肠加工厂,负责人就直言“已被监管部门多次要求整改”。可见,对于极度恶劣的生产条件,监管执法部门不是不知情。被整改却无动于衷,说明对涉事加工厂的惩罚力度还远远不够。执法如此“雷声大、雨点小”,处罚不痛不痒,企业难免会有侥幸心理,继续违法违规而不加收敛。

  更讽刺的是,那家加工鸭肠的食品加工企业还是当地的龙头企业,曾因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良好,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发文点名。这样一家地方龙头企业,在从事食品生产和加工时,理应建立严格的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市场监管部门更应该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龙头企业,倒逼它加强卫生标准,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真正当好地方的表率。

  然而,一个被点名表扬的龙头企业,背后的卫生状况却是污浊不堪,这不免让人怀疑,到底是监督缺位、执法缺席,发现不了问题?还是明知道有问题,但对企业脏乱差的加工环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沆瀣一气?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还是监管不到位的体现。

  食品安全,从来都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它关系到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如此触目惊心的乱象,是对食品企业道德良心的叩问,更是对监管失灵的“打脸”。对食品安全乱象,决不能只是依靠生产者和商家自律。监管力度不够,处罚整改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甚至对一些重点企业刻意保护,只会加剧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据最新报道,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表示“非常重视”,已经介入调查。接下来,要对违法违规的食品加工企业严肃重罚,以儆效尤,同时是否存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也应该及时给外界一个说法。不管怎么说,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做到平时,而不是等媒体曝光后姗姗来迟去补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鸭肠鹅肠加工乱象,归根结底还是监管缺位

2024年06月18日 07:17   来源:光明网   熊志

  脚踩鹅肠挤粪,烟头扔进鸭肠筐……2024年4月下旬,有媒体记者分别在山东滨州和河南清丰县的两家肉类食品加工厂暗访发现,这两家的鸭肠、鹅肠产品,在生产中存在诸多卫生安全隐患。

  作为火锅热门配菜,鸭肠鹅肠凭借鲜嫩、脆滑的口感,俘获了无数食客的心。但媒体调查显示,美食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不堪。卫生条件堪忧的生产环境,各种不规范的操作,着实令消费者感到震惊和作呕。

  比如在生产鹅肠的车间,大量鹅肠散落在地面,工人在车间内抽烟,用脚踩的方式清洗,名曰“踩一踩,更干净”,同时为了卖相好看,还用血水给鹅肠上色。而在另一家鸭肠生产车间,卫生条件更加恶劣,鸭肠被直接摆地上泡在污水中,宰杀好的鸭子掉进有工人小便的排污渠,捞起来不作处理直接送回车间……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此恶劣的卫生条件,怎能让人对食品安全放心?哪怕如今没有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如此混乱的卫生管理,也存在着重大隐患。它不仅是对消费者健康权益的侵害,更是对食品行业基本道德和法律红线的双重践踏。

  这些肉类食品加工厂之所以敢铤而走险,卫生状况堪忧也无所畏惧,甚至将有严重卫生问题的产品打上“免洗”的标签卖到全国,说到底还是因为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给了它们违法违规的底气。

  像那个鹅肠加工厂,负责人就直言“已被监管部门多次要求整改”。可见,对于极度恶劣的生产条件,监管执法部门不是不知情。被整改却无动于衷,说明对涉事加工厂的惩罚力度还远远不够。执法如此“雷声大、雨点小”,处罚不痛不痒,企业难免会有侥幸心理,继续违法违规而不加收敛。

  更讽刺的是,那家加工鸭肠的食品加工企业还是当地的龙头企业,曾因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良好,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发文点名。这样一家地方龙头企业,在从事食品生产和加工时,理应建立严格的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市场监管部门更应该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龙头企业,倒逼它加强卫生标准,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真正当好地方的表率。

  然而,一个被点名表扬的龙头企业,背后的卫生状况却是污浊不堪,这不免让人怀疑,到底是监督缺位、执法缺席,发现不了问题?还是明知道有问题,但对企业脏乱差的加工环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沆瀣一气?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还是监管不到位的体现。

  食品安全,从来都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它关系到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如此触目惊心的乱象,是对食品企业道德良心的叩问,更是对监管失灵的“打脸”。对食品安全乱象,决不能只是依靠生产者和商家自律。监管力度不够,处罚整改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甚至对一些重点企业刻意保护,只会加剧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据最新报道,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表示“非常重视”,已经介入调查。接下来,要对违法违规的食品加工企业严肃重罚,以儆效尤,同时是否存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也应该及时给外界一个说法。不管怎么说,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做到平时,而不是等媒体曝光后姗姗来迟去补漏。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