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鹅肠挤粪,烟头扔进鸭肠筐……2024年4月下旬,有媒体记者分别在山东滨州和河南清丰县的两家肉类食品加工厂暗访发现,这两家的鸭肠、鹅肠产品,在生产中存在诸多卫生安全隐患。
作为火锅热门配菜,鸭肠鹅肠凭借鲜嫩、脆滑的口感,俘获了无数食客的心。但媒体调查显示,美食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不堪。卫生条件堪忧的生产环境,各种不规范的操作,着实令消费者感到震惊和作呕。
比如在生产鹅肠的车间,大量鹅肠散落在地面,工人在车间内抽烟,用脚踩的方式清洗,名曰“踩一踩,更干净”,同时为了卖相好看,还用血水给鹅肠上色。而在另一家鸭肠生产车间,卫生条件更加恶劣,鸭肠被直接摆地上泡在污水中,宰杀好的鸭子掉进有工人小便的排污渠,捞起来不作处理直接送回车间……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此恶劣的卫生条件,怎能让人对食品安全放心?哪怕如今没有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如此混乱的卫生管理,也存在着重大隐患。它不仅是对消费者健康权益的侵害,更是对食品行业基本道德和法律红线的双重践踏。
这些肉类食品加工厂之所以敢铤而走险,卫生状况堪忧也无所畏惧,甚至将有严重卫生问题的产品打上“免洗”的标签卖到全国,说到底还是因为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给了它们违法违规的底气。
像那个鹅肠加工厂,负责人就直言“已被监管部门多次要求整改”。可见,对于极度恶劣的生产条件,监管执法部门不是不知情。被整改却无动于衷,说明对涉事加工厂的惩罚力度还远远不够。执法如此“雷声大、雨点小”,处罚不痛不痒,企业难免会有侥幸心理,继续违法违规而不加收敛。